海曙:用心建设平安大区
“围绕居民需求,整合政府资源,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从而更加主动、快捷地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海曙区的实践证明,“组团式、零距离”服务真正实现了为群众服务“无等待”,为群众办事“无推诿”,问题处置“无遗漏”。
作为宁波市的中心城区,海曙区在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创新社会管理,并深化推进构筑和谐城区和平安大区。
海曙区是浙江省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试点地区。自今年年初启动以来,半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以事件处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通过街道、社区,将网格小组、和谐促进员走访获得的信息以及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问题及时输入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社情民意的渠道更加通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基层工作事半功倍,社会管理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初显成效,标志着海曙区平安建设向更高层次跨越。
1公里民情快递圈
群众反映问题多长距离为最便捷的距离?海曙区给出的答案是:问题反映不超过1公里,热线5分钟答复,网站24小时受理,民意零距离传导。今年,该区以白云街道为试点启动“组团式、零距离”服务,积极拓宽民情诉求及受理渠道,基本实现了群众反映问题路径不超过1公里。日前,省委主要领导对海曙区探索“1公里民情快递圈”的做法做出批示,提出适当时候总结推广。
百姓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涉及数个部门的问题,职权交叉令群众不知具体找哪个部门。今年3月底,该区率先在白云街道开展“组团式、零距离”服务试点,整合了来自区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等各方力量组成的服务团队,向街道辖区6万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
海曙区白云街道通过一条热线,一个民情在线网站,一本社工民情走访日记,一日联居领导每月现场办公日,一季度多部门恳谈会等五条途径,在干部走访、接访机制,以及人大接待站、政协委员联系信箱等制度辅助下,确保群众反映问题的便捷性。
截至今年7月底,短短4个月,该区白云街道通过网站、热线和现场接待以及民情恳谈等方式,收集到居民意见建议87件,目前已经顺利解决85件,解决率97.7%。剩余的2件,因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正在协调解决中。经第三方调查统计,当地居民对街道党工委和社区满意度超过95.7%。
创新社会公益服务平台
他们来源于社区,又服务于社区。他们给困难群体、孤寡老人带去温暖。他们是草根公益,却蕴含着强大的活力。他们,就是可敬的社区社会组织。
海曙区现有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社团以及备案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1200余家。如何让这些社会组织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突破其发展瓶颈,促使优秀公益组织迅速壮大,海曙区拟每年投入100万元扶助“草根”公益。
2010年12月,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投入运营,成了社会公益组织共同的家。并建立了热心参与志愿服务的专业人士资源库,与一些专家学者和专业社会组织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为该中心的运作提供专业支持,发挥着优化政府管理、融合社会关系、保护困难群体利益等作用。
中心成立后,积极组织公益讲坛和社工沙龙,将社会科学知识通过平民化的方式传输给社会组织和群众,使社工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增值、自我成长。并为他们牵线搭桥,提供援助和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套餐,婚育咨询服务、家庭健康等项目,有效地促进了民生和谐。
服务中心引导社会组织在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性关爱、注重细节入手、注重家庭式的服务理念,使服务对象深切感受到“困难群体有人助”、“问题对象有人帮”。如“智力残疾教育康复”、“就业项目经理人”、“在读生特殊教育”等项目,为保障残障人员、失业人员、外来人员子女的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