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干部下基层,如何出实效?平湖市从市、乡镇(街道)两级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100名干部下村挂职1年时间,帮扶农村,锻炼才干。两个多月过去了,平时坐惯办公室的干部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否适应,活动能否真正收到实效?
这些日子,“上头来的女书记”成了平湖市孔家堰村村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她叫季小英,平湖市旅游局副局长,4月5日入村报到,成为该市下派孔家堰村挂职的村“第一书记”。每天进出她办公室的村民络绎不绝:有怒气冲天来反映问题的,也有专程来打量新书记的。
今年3月起,平湖市从市、镇街道两级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100名干部到村里挂职锻炼1年。日前,记者走进平湖农村采访这些“空降书记”。
铁皮桌下的
冷板凳
初来乍到,乡间田野的朴实之风让季小英倍感新鲜,而陌生的环境也让她有些不适应。一天中午,趁着饭后休息的空当,季小英跟一位村干部拉家常。
那位村干部告诉她,村集体经济薄弱、矛盾相对集中,“老百姓来反映问题,难免有情绪激动的,也曾发生过砸桌子的事。于是,村里寻思将办公桌桌面包上了铁皮”。
听着村干部的话,季小英暗自思索:农村问题纷繁复杂,关键要沉下身子,才能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良方。
说干就干。季小英卷起裤管来到田间,与村民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上门拜访村里16家企业,摸清经营状况;带着精心准备的礼品看望困难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季小英把所见所想都记在本子上,她和村干部商量:“村民呼声最高的是3件大事:修筑、硬化村里的8条公路,建造一座畜禽干粪处置中心,做好田屠自然村的河道绿化和圩区建设。村干部只要为村民办了实事,他们一定会支持,那些发展中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在当湖街道通界村挂职副书记的沈民忠也在逐渐度过“适应期”。
“刚到村里时,村支书把我当市里来的领导,很少给我安排具体的工作。”沈民忠坐了几天“冷板凳”后待不住了,找了一张村里的老地图,按图索骥,一家家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只有尽快融入村里,才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两个月过去了,与刚进村相比,沈民忠变黑变瘦了,可村民个个认识他,一见面,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工作局面终于打开了。”沈民忠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充实。
开水房外的老大难
在独山港镇金沙村,村民一直有个心病:担心附近的石化企业会污染空气,可原本要建的空气自动监测站一直没开工。
去年,村里筹钱建房,打算租给市环保局建空气自动监测站,谁知在房子对面,有个外地人竟开起开水房,产生的大量烟气,正对着空气监测站。
“这么一来,势必影响空气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金沙村党支部书记沈峰说,后来,村干部上门做开水房业主的思想工作,希望能关停或搬迁。“可劝了半年多,对方不合作,空气监测站项目也没法按计划上马。”
姚金林原先是平湖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深知空气监测站建立的重要性,到金沙村工作后,他将关停这处开水房作为首要任务。他先是多次拜访开水房的房东,让他一起帮忙劝业主,后又联系环境监察中队一起上门,帮助解决问题。
终于,开水房业主关停了开水房。目前,金沙村空气自动监测站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7月初可投入运行。
“村里有了空气监测站,村民的心就放下了。”沈峰说,刚开始,大家都说搁置了这么久的项目没那么容易重新上马,没想到,市里来的村干部真能干,一下子就把这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人认为,挂职干部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可能会处于派出单位管不到、接收单位不好管的“无人管、无事干”状态。“大部分挂职干部都不住在村里,最怕他们成为‘上班出城、下班回城’的‘走读’干部。”一位乡干部告诉记者。
“选派干部下村挂职,不是让他们到农村欣赏风景,而是有着明确的任务,可以归纳为‘强班子、带队伍、保稳定、促发展’。”平湖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曹国良表示,开展百名机关干部下村挂职活动,除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助推新农村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让干部走出机关,到基层去,和老百姓交朋友,沉淀与群众的深厚感情。
下村挂职也有一些硬指标:每名挂职干部挂职期内要走访所有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骨干、贫困户等,对村域范围内的所有企业上门走访不少于一次,确保挂职期间走访农户300户以上,走访村域企业达100%,办实事好事不少于5件。
如今,四处联系企业、单位筹款修路,孔家堰村的两条路刚竣工,村民进出方便多了;起早摸黑、挨家挨户上门登记,杨庄浜村有1346户人家的农村家庭档案建立起来了;利用原先岗位资源,为村里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一解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平湖的下村挂职干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百姓的肯定。
接地气中的心贴心
“语言不通,专业不符,实话实说,刚开始,不仅别人有质疑,我自己也在担心,我能为村里做些什么,我如何发挥特长?”
原本在平湖市检察院工作的王永洪习惯穿西装打领带上班,到广陈镇前港村挂职后,他不仅改变衣着方式,还积极跟村民学习当地方言,到村里企业当起法律顾问。“我的办公室以前在机关大楼,现在搬到了乡间田野,我会努力融入农村,干出点事情来证明自己。”
在挂职中,这些“外来”村官体会着这样的变化:群众一开始怀疑、观望,后来是审慎接触、逐步了解,最后许多群众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向他们反映。
林埭镇徐家埭村的挂职干部曹国庆有着深刻体会,他以前是平湖市经信局办公室主任,来村里上班后,他把村里的企业调研个遍。“村里有30多家小微企业,刚开始,老板对我抱有戒心,反映情况时还对我有所保留。”可走访次数多了,这些企业负责人很快明白了曹国庆是真心帮忙,纷纷对他推心置腹,和他商量企业经营中遇到的资金短缺、融资难等困难。
“在实践中,我们懂得了如何开展农村工作,学到解决矛盾的经验,也更加体谅基层工作的艰辛,钦佩当地村干部的坚强意志和吃苦奉献的精神。”季小英感慨地说,这次挂职锻炼,也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应摆正自己的位置、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全心全意地为基层服务、为老百姓服务。
采访中,一些群众向记者表示,希望对挂职干部能有可操作的激励和监督机制,鞭策那些浮在面上“作秀”、不接地气的干部,激发他们干事的决心和热情。实际上,这次到村里挂职的机关干部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下村挂职都是走过场”、“到村是来镀金”等质疑。
对此,平湖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正在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督、评价、奖惩机制,确保选派干部下村挂职工作取得实效。
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郭亚丁:平湖市选派机关干部进农村当村官的做法值得肯定。干部下基层,在亲历“三农”工作中,熟悉基层情况,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从而在转变作风中密切干群关系。同时,这批干部的下派,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统筹城乡党建资源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但是,干部下基层不能搞一阵风,应成为一项长效机制;还要定期督促检查,避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