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交流方式:医生坐在办公桌后面,会给病人以高高在上的压迫感,医生脸色严峻,更加会加重病人的焦虑。
正确的交流方式:医生和病人之间没有办公桌等隔开,医生脸色缓和,专注地倾听。
照片角色扮演:黄郡饰女医生、周皓亮饰男病人
浙江在线06月27日讯
昨天上午,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高级会员、皇家内科医师学会的高级会员弗兰西斯·卡特,给宁波市200多名社区全科医生上了一堂“如何与病人沟通”的课。
前两年英国专家跟浙江省的医疗机构交流时发现,医生与病人沟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主动提出要上这堂课。
英国专家热心讲解:
触碰病人肩膀,会让病人更放松
昨天上午,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医学院高级教师弗兰西斯卡特医生,给台下的医生们讲授临床沟通技巧:
医患之间的交流80%是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口头沟通完成的,医生要设身处地站在病患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当听到病人的不幸消息时,说一句“非常遗憾”,会给对方一种亲切感。
医生不应坐在办公桌后面给病人会诊,这样会给病人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病人普遍比较焦虑,诊疗中,医生可以通过握手、触碰对方肩膀,让他们放松下来。此外,“嗯”、“好的”、“不错”等语言可以让陈述病情的病人放松心情,有利于医患沟通。
卡特医生说,良好的临床沟通不仅可以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病人的健康恢复。
这次培训是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2005年,省卫生厅与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签署了备忘录,将英国在全科医学领域的先进理念、经验与技术传授到浙江来。
省厅专家说,这次交流内容还是英国的专家们主动提出来的,因为他们发现,中国的医患沟通存在不少问题。
现场气氛沉闷:
英国专家露出失望表情
为了让授课内容更生动直观,每讲一个要点,卡特都会让同事进行现场模拟演示,可是现场气氛却有些沉闷。一些医生认为,改善医患沟通,关键还在于体制,英国医生的一些沟通技巧,不适合中国的情况。
授课中,卡特医生好几次尝试与医生们进行互动,每次,台下举手的医生数量寥寥。卡特露出失望的表情。
可能为调节现场气氛,也可能是为了确认台下医生是否在认真听她授课。一次,卡特医生改变了互动方式,她问了一个让大家颇感意外的问题:台下哪些是医生,请举手。等医生们三三两两举手后,她才正式提问。
记者坐在台下,听到有医生议论,认为英国的临床沟通技巧在宁波并不适用。
国内医生:
英国方法不适合中国国情
培训课后,记者采访了七八名医生,他们都表示,良好的临床沟通是建立在时间充裕的基础上的,而这个条件国内不具备。
一名来自鄞州区的社区医生说,在英国,医生一个上午会诊病人不到20个,当然有时间与病人慢慢沟通,但在国内,医生要面对的病人数量是英国的几倍,根本没时间与病人多沟通。
“有时你跟一位病人多说几句,后面的病人就等不及了,”这位医生说。
也有医生认为,医患沟通是否顺畅,根源在于医疗费用由谁承担。在英国,病人看病基本免费,医患之间比较容易信任。在国内,看病自己埋单,病人始终会怀疑医生治疗手段的正当性,这些问题不解决,仅靠一些沟通小技巧,无补于事。
专家:
国内医生对沟通缺乏重视
浙江省医疗卫生国际合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正方听说这次培训的情况后表示,不管如何,社区医生们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他并不赞同。国内很多医生还缺乏对临床沟通技巧的充分重视。多学习一些沟通方面的技巧总是好的。
陈正方说,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与病人沟通不畅也是原因之一。医生确实很忙,但运用一些临床沟通技巧,他相信,多少会对改善医患矛盾起到一定作用。
陈正方介绍,在英国,临床沟通技巧是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但在国内没有一家医科大学开设这门课,他同时也呼吁,医学院在现有课程上能够引入这方面课程。
一次挨骂,收获一个服务的好点子
一个医生的帖子引发激烈讨论,有人感慨,想做好一件事情,有一千种办法
医疗资源紧张,医疗体制弊端,这些客观条件下,医生在医患关系方面是否真的无所作为?前两天,东方论坛上一个医生的帖子赢得了网友赞许。
这位医生网名“小黄石”,她是宁波一家三甲医院影像科医生。她值班时经常凌晨一两点起来给病人检查,还常被病人骂。
6月13日凌晨两三点,她在休息室听到外面有脚步声,起来发现一位病人站在窗口。病人迎头就是一顿骂,说:“我来来回回跑了五趟啦!你就是在门口写个号码,我也可以避免这样来回折腾!”
这句话把小黄石给点醒了。原来,之所以病人在检查室窗口要等很长时间,是由于医院内部衔接出现了问题。按规定,有病人要做检查,急诊科医生应该给她电话,但急诊医生在全院轮换,有些医生忘了,有些医生压根不知道这规定。一旦医生睡着了,病人自然要等很长时间。
随后,她在门口贴上自己的电话号码。当天晚上,她接到了十个电话,八个是看到门口的号码打来的。
对此,有网友评论:“想做好一件事,会有一千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