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关注民生的范本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将政府都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没做到位,说全、说准、说透,请百姓对政府一年来的工作做一个全面评价。
新年伊始,各地人大、政协“两会”正在陆续召开。与往年一样,政府主要负责人将就本地区一年来的工作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的“检阅”。近日,新华社一篇《希望看到这样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评论文章,表达了人们对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的期待。文章认为,在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不应该老生常谈,应该与时俱进,展现一种新气象。
文章提出,作为普通百姓,希望看到的政府工作报告不再只着眼于一年来的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入等增长,而把社会事业的发展当做“补白”轻描淡写;不再只是对经济增长“量”的描述,忽略对“质”的变化反映;不再只注重于招商引资、工业项目成果的介绍和各项经济指标的数字展示,而应更多地检视民生的改善;不再只偏重于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展示,而缺少乡镇农村发展状况的反映……
显然,上述“不再”后面所列举的诸种现象,确实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缺陷或不足,归结为一点,即“见物不见人”,就是缺乏对社会民生的自觉检视和深切关注。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越做越长,越做越复杂,但其中能够真正引起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兴奋与共鸣之处却并不多。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报告中往往堆积了一长串数字和枯燥术语,而这些数字对于本地区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究竟有何实际意义、意义多大,却常常语焉不详。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因为专业性太强,使得普通百姓往往难以理解,以至于会议期间,不少新闻媒体总要请一些政府官员和权威专家对报告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分析。
也许有人以为,政府工作报告不过就是报告政府一年来做的工作,只要把工作讲清楚,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能够接受并通过就行了。这样的观点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政府工作报告绝不仅仅是面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它更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它是向全体公民汇报一年来政府工作的得与失,请全体百姓给政府工作打分、评判的,其重要意义不可小视。比如,一年来,政府各部门是不是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是不是千方百计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办了一些实事?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今后有什么改进的设想?这些都应当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个明明白白的交待。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成为关注民生的范本。所谓范本,就是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将政府都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没做到位,说全、说准、说透,请百姓对政府一年来的工作做一个全面评价。
当然,我们不能把改进政府工作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如何做报告上。毕竟,报告仅仅是对过去一年中工作成绩、问题、经验以及教训的回顾和总结,还属于“说”的层次。而更关键的问题还是如何“做”,即各级政府都做了哪些实际工作,为群众解决了哪些问题。但是,能否实事求是地将自己工作中的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都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来,能否真正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角度进行回顾和总结,也检验着一个地方政府是否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以及是否切实贯彻执政为民的理念。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郭振清 编辑: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