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需要高级蓝领工人 留住高级蓝领待遇很重要
核心提示
昨天,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劳动力要转移200万。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应届大学毕业生也在迅猛增加。面对这一庞大求职人群,浙江将如何面对?昨天,两会代表和委员在西湖边的名石轩茶楼,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主持人任慧康
浙江很需要高级蓝领工人
章凤仙:
去年“两会”期间,我曾提交了一份《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和转移工作的建议》。此后,副省长章猛进亲自督办,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财政拨出3000万元。而这一数字在2004年还只是1000万元。
宋胜利:
职业培训一是要政策,二是要投入。所以政府首先就得给出政策,其次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进来。我也曾向省里建议,加强对技能工人的培养。建议被采纳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人事厅和省教育厅一起,督办了这件事。
肖锋:
职业培训确实很重要。和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熟练的技术工人非常吃香。很多企业都非常需要高级蓝领。原先大学扩招,许多职业技校和中专都纷纷组建学院。但理论化的教育不能为市场所接受。像杭州,原先有一批纺织、机械、电子技校,我看要是放到现在,这些技校生肯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热烈欢迎的。浙江非常需要高级蓝领工人,大家要提高这个意识,不仅仅是家长和孩子本身,整个社会都要有这个意识。
穆建平: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记得2003年,安徽有个电脑学校要来浙江办学。当时一些人还觉得奇怪,浙江还需要这样的学校?结果,他们培养的数控机床等专业人才,6个月后就能上手,在业内相当受欢迎。许多学员前脚去报到,要人单位就后脚跟着来要人了。
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大家经常提到用工荒问题。事实上,人不是没有,只是具备技术能力的人太少。所以像安徽这样的电脑学校会这么受欢迎。
肖锋:
但职业培训还存在这样一个难题。许多企业投了钱,培养了员工。可员工一旦有了技术,就很容易跳槽。如果企业常感觉到在为他人作嫁衣的话,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就会渐渐消失。因此企业必须要学会留住人才。
现在,人才不再是高学历的代名词了。有技术,也是人才。“神六”上天,只有科学家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没有高级技工,只有那些设想和计划,“神六”飞天最终只能是个空想。
吸引人才还得靠待遇
主持人:大家都提到我省缺少高级蓝领,除了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和重视,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努力的?
肖锋:
要吸引人才,待遇是不可少的。先说一个认同问题。大家总是在说“民工”这个词。我认为这是一个带有歧视的称呼。“农民工”到底是农民还是工人?我是大学教师,但我也来自农村。那又该如何称呼?所以,首先得从心理上认同他们,这首先就是一个待遇。
其次,政府要转变职能,多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们真的不能忽视这个群体,以前我每天早上都到一家报摊买报纸。昨天我去,报摊没了。没报纸看,我就觉得不舒服,估计那名外地小伙子回家过年了。所以说,其实他们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穆建平:
今天上午吕省长的报告里还提到,“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要达到200万人。我们其实不用把这个看成负担,应该把它看成是机会。我们需要统一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市民化管理,就是我们说的同城待遇。最起码,他们的孩子读书怎么办?这肯定得解决。不要认为这样做是花了浙江的钱,他们也是纳税的,也是为浙江做贡献的。
章凤仙:
许多民营企业拖欠工资,不按规定投入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民营企业不要短视,必须按规定办事,不然就会吃苦头。去年我们出台工资保障金制度,特别是建筑领域,以后如果有什么意外,至少员工的工资有了保障。这也有利于我们社会稳定。
宋胜利:
最近杭州出台了《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很好维护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以往,这个工资标准由政府来定,称为指导价,现在由市场来调节。外来务工人员也就有了和单位讨价还价的底气。这对吸引技术工人,缓解用工荒以及相对失业都有好处。
大学生就业
要着眼前期准备
主持人:现在有个概念,叫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出现三大“失业人群”。大学生竟然也名列其中,被称为“准失业”。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没有想到的吧。
宋胜利:
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个相对的问题。市场上不是没有岗位,但如必须摆正心态,不仅是大学生需要,全社会都有必要反思。
一直以来,无论舆论宣传,还是家庭教育,都把眼光盯着高收入人群,对工厂少有人问津。长年的教育和社会价值判断都是如此,一个大学生很难不跟着这种价值观走。企业招大学生也不容易,愿意来的也都是外地的,因为能解决户口问题。
肖锋:
大学生的“准失业”其实也并非完全是坏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许是一种进步。事实上,高校很难统计大学生就业率,很多学生毕业时虽然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但相当一部分人或是SOHO,或是自己创业。就业率虽统计不出来,但实际上已为社会减轻了负担。
穆建平: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的价值观也在渐渐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讲的是到农村和工厂去。现在许多大学生向往到东南去,到外企去。但事实上,许多高级管理人才都是从基层做起的。
德国的经验也许可以借鉴。这个国家将很大一块力量集中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理论型人才的培育只占一小块。所以我们的就业难问题,更多时候也需要将目光着眼于前期教育的准备。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编辑:何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