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战略各有难点 下个5年谁将引领华东发展?
降低能耗是新“考点”
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目前,华东各地在制定本地区“十一五”规划时,也纷纷提出这个目标。
我国单位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不少发展中国家。国家发改委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1.5倍,是法国和德国的7.7倍,是英国的5.3倍,是美国的4倍。而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处于重化工业阶段,面对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消费升级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等情况,资源能源消耗将继续增长,如果不采取一切措施降低能耗,中国的经济增长将变得无以为继。
制定目标并不难,难在目标的落实。华东7省市如何实现20%的目标呢?
从目前华东各地的经济增长方式看来,这个目标完成起来难度不小。
总体上看,目前江西省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3。江西给人的印象是山清水秀,但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环境与资源压力逐步显现。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新华认为,按照江西省委建议中的这个目标,工业的使命可谓重大,任务也艰巨。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工业系统逐年分解,落实到各行业与企业。据了解,明年的目标要求是工业综合能耗降低5%,以后每年按5%的要求推进,最终确保未来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
江西省经贸委综合处处长王小永则从“差距之中看到潜力”。他说,江西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一些行业的利用率甚至只有50%到60%;能源消耗偏高;循环经济发展不够。而这些,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说明江西省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浙江在“十五”的快速发展引发的“成长的烦恼”在去年相当突出,“成长的烦恼”其实就是资源紧缺、能耗过高、污染较大。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鲍健强教授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改变工业结构,成为浙江“十一五”降低单位能耗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政府的当务之急在于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
细心的人发现,在今年的上海市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上海在绘制蓝图时大量的提到的是降低能耗、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上海预测,到2010年,全市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以上。
江苏对能耗降低的目标提得更高,要求把“20%”当作底线。省委、省政府提出:主要是抓住生产和建设环节节约这个重点,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低耗型产业和产品,以尽可能少的物质消耗,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要借助资源能源约束的倒逼机制,促进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加快形成。有关领导表示,达到这个目标会有一定难度,但这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山东的对策是,建设节约型农业,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该省提出,争取到“十一五”全省基本实现蔬菜、瓜果等优势产业和品种的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区域战略各有难点
注重区域的整体推进与融合,是华东地区“十一五”中的又一个亮点。
《中国芜湖》网站上有一个市民心声,有市民这样写道:“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势不可挡的今天,快速融入长三角,提升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当务之急。”同样的呼声也来自政府领导。2005年10月22日在江苏南通举行的长三角城市峰会上,江苏省淮安市常务副市长王向明改编了一首流行歌曲:“如果你们愿意,请让我们靠近,让你们明明白白我们的心。”来表达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群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共同心声:尽快融入长三角。而这大概可以作为中部的安徽、江西和东部如何统筹发展的一个答案。
安徽省委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省长王金山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指出,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格局看,安徽经济发展的走向是由西向东,向东即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他认为,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是拉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行向东发展战略,是中部崛起发挥区位优势的最佳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博士也认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寄希望于东部的产业转移。安徽的选择,是抓住机遇,也是顺势而动。不过,他进一步建议,融入长三角,不仅仅是口号,安徽要具体研究,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什么样的机制能够融入长三角。
其实安徽更明白此中要害。他们已经启动了“十一五”经济融入长三角的研究项目。省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研究内容包括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机遇分析,存在的制约因素,融入思路、目标和途径;提出如何促使省内基础较好的地区面向长三角联动发展,尽快形成核心经济带;如何以消除投资软硬环境瓶颈为着眼点,全面打通融入长三角的快速通道;如何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依托,加快实现与长三角的产业对接;如何以人力资本开发和土地储备为着力点,夯实融入长三角的发展基础等。目前,安徽省已确定以全面对接长三角为重点,加快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如果说安徽的“区域发展”侧重于接轨比邻而居的长三角,在江苏、山东这样的大省、强省中,如何在未来5年中解决好“省内地区差异”,则是对当地政府执政水平的又一个考验。
江苏南北差异明显,在过去的几年中,省委、省政府为此推出许多重大举措,不过,南北差异在“十五”末仍然成为全省的一个“痛”。江苏提出的未来5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难也就难在苏中和苏北。省长梁保华认为,提升苏南竞争力与推动苏中快速崛起、加快苏北振兴问题,是“十一五”期间江苏要解决的5个问题之一。在日前召开的江苏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江苏要着重解决产业转移的问题,苏北的发展关键在开放,开放要从连云港突破,连云港上去了对整个苏北的开发开放有带动作用。
山东也是殊途同归。“一群一圈一带”是该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所谓的“一群一圈一带”,是指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鲁南城市带。
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威海、烟台、潍坊、日照、淄博、东营8个地级市,被山东规划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区域。从山东“十一五”规划纲要来看,其对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显然倾注了更多精力,力争以加快打造国际性都市群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两大品牌为目标,使之“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地区之一。2010年生产总值要达到2万亿元,人均6000美元。”
而在福建,未来5年,将有可能出现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海峡西岸”4个字被写入了中央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福建省社科院党组书记杨华基说,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上明确了“海峡西岸”的界定,给福建今后发展留下了空间。而从福建“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看,显然也强调了这个区域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发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发展壮大闽东北、闽西南两翼,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紧密对接、联动发展;加强两岸三地联系,逐步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
不过,“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是个大课题。作为拥有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华东来说,需要“统筹”的,不仅是如何在全局战略中发展自身、服务全国,更有区域内部如何优势互动、良性互补的问题。
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作者:记者 王伟健 编辑:何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