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嘉兴,这座以弄稻侍桑闻名的城市,今年初跻身全国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承载创新发展的探路使命。
事实上,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嘉兴踏出了铿锵的转型升级步点,努力探索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去年,该市GDP达1917.96亿元,同比增长9.3%;今年一季度,GDP增幅高达14.6%,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
嘉兴市领导认为,转型升级的新实践正在释放新能量,“好比全市经济插上了翅膀,不仅跨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栏杆,也必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新的制高点”。
更换高性能“发动机”
——广纳大院名校,激活科技创新要素
清华大学、中科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仿佛一夜间,嘉兴“冒”出了33家国内外一流的大院名校设立的科研机构。翻开地图,但见由它们和相关企业担纲的9家科技孵化器散落其间:在南湖,以嘉兴科技城为平台,形成了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为核心的“双核六园”格局;在秀洲,形成了以浙江(嘉兴)科技孵化城为核心、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等为项目平台的“一心八园”……
从科技资源十分匮乏到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的地级市,看似魔术般的变化,谜底非常简单。嘉兴市领导说,在投资拉动的同时,嘉兴只有通过更换高性能的“发动机”,紧紧依靠科技创新,集聚各种要素,才能为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盘算科技大账,记者发现,近年来嘉兴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每年保持0.4%的增幅,去年达到5.9亿元;鼓励自主创新和集聚人才的政策达数十个。不久前出台的人才征集令,改变了以往以学历论人才的观念,制定了引进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的办法,采取按个人贡献实绩予以奖励、购房安居补助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
各种科技创新要素由此被激活——
一项由中科院嘉兴中心开发的磁场拉晶技术,已在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成功落地。这项技术能通过控制硅体氧含量,使单晶硅片的光照衰减度减少1个百分点,每片因此可多卖1角钱,企业一年可增收1000万元。
嘉兴引进的大院名校的科研项目正在加快孵化,许多已进入收获期。以中科院嘉兴中心为例,去年以来有63个科技项目分别在59家合作企业中转化,新增项目转化实现产值14.87亿元,同比增长159%,并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服务带动当地新增产值逾55亿元。
通过政府组织的科技对接活动,嘉兴2000多家企业与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创新“联盟”。在浙大专家的帮助下,原本做集成吊顶的浙江鼎美电器有限公司引进先进智能技术,建成“机器人产业基地”,成为国内“智能化民用产品”专业生产研发中心。如今,“鼎美电器”生产的割草机器人和水下服务机器人已销往欧美等地。
更为可喜的是,企业自主创新蔚然成风。去年,嘉兴全社会科技投入63.64亿元,其中研究开发经费支出35.24亿元,占GDP的1.84%;3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比上年增长1/3,为全省最多。
桐乡巨石集团是其中的佼佼者。据了解,该集团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超亿元。经100多位科研人员攻关,“巨石”成功研发了年产12万吨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产能比普通生产线高出2倍多,而且能耗下降50%以上,每年可节约成本6000万元,产品性能大幅提高。“巨石”生产的玻纤喷射纱广泛应用于高档游艇、卫浴产品,身价涨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