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世界精细化工巨头——法国罗地亚公司再次向嘉兴市中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购2500吨香兰素(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和香料产品),合同金额达2.4亿元。
这是罗地亚公司连续第二年向中华化工大规模采购香兰素。这个曾经占据全球香兰素第一把交椅20多年的跨国巨头,自从2008年被中华化工赶超后,无奈淡出了这一市场。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一跃成为全球香兰素行业“领头羊”,中华化工的传奇背后,是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制胜,
笑傲国际市场
屡屡拿到国际大单,正是中华化工以创新谋发展促升级,最终笑傲国际市场的生动写照。
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中华化工使用的大部分原材料涨幅超过60%,再加上煤炭、运输及融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当年减利因素超过了9000万元。一时间,企业订单减少、库存增加、流动资金告急……
面对困难,公司董事长朱贵法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加大了技术创新投入。
这一年,公司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投资3亿多元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香兰素绿色生产线,核心技术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香兰素生产企业。同时,公司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在减少化学需氧量、减少固废物排放、降低能耗比等环保指标上,全面超越了国外主要竞争对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就拿能耗比来说,国内平均水平为1.3,罗地亚公司是1.0,而中华化工只有0.97。仅这一项,每吨就能减少1.2万元的生产成本,“三废”排放也大大减少。
凭借创新带来的质量优势和成本优势,中华化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风飞扬。2009年,公司产值突破17亿元,实现利税3.45亿元,香兰素销量占全球总量的52%,出口近9000万美元。
破釜沉舟,
突破技术封锁
在朱贵法看来,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源起10多年前破釜沉舟式的创新。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直顺风顺水的中华化工因为缺乏核心技术,突然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公司原有的第一代香兰素生产技术,由于技术手段和工艺水平落后、“三废”排放严重,环保难以达标,随时可能关停。而更环保、更先进的第二代香兰素生产技术,却掌握在罗地亚公司等欧洲化工巨头手里,公司面临着欧盟严密的技术封锁。
生死存亡之际,朱贵法决意自主开发新技术。“不创新,不投入,我们就是死路一条!不但企业活不了,国内整个香兰素行业也会垮掉!”
自主创新之路,注定崎岖艰难。2000年底,公司投资2000万元、历时3年研发而成的邻苯二酚(一种用来制作香兰素的原料)生产装置不合标准,宣告失败。2000万元打了“水漂”,但朱贵法并没有灰心,反而宽慰大家:“科研难免会有失败,咬牙再干!”
分析原因之后,中华化工增加投入2亿元,并与上海欣晨新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科研合作协议,在上海理工大学专家的主持下,进行第二代香兰素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2007年,在历时近10年、前后投入近6亿元之后,公司终于研发成功第二代香兰素绿色生产工艺。由此,公司的生产技术和环保标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清洁生产企业和浙江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中华化工的成功“突围”,引发了世界香兰素行业的大震动。从2008年起,面对中华化工更高的产品质量、更高的环保标准和更低的生产成本,原先对公司实施技术封锁的法国、挪威两大“霸主”,一个选择了减产,一个干脆停产,所需香兰素向中华化工购买。在去年10月参观了中华化工后,一些原本打算上马香兰素生产项目的国家,也取消了原有计划,改为直接向中华化工采购香兰素。
先人一步,
凭借技术搏明天
朱贵法的手表总是拨快15分钟。“凡事我都喜欢先人一步,提早谋划,科技创新更是如此。”他说。
初中毕业的朱贵法一直深信,只有科技才能不断创新。近5年来,公司将所产生的利润全部用于技术改造和创新,累计投入技改资金5.5亿元。公司每年都会上马一个技改大项目,旧项目还没做完,新项目就开始筹划了。今年,公司又决定投资4亿元改造现有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一个个创新项目的实施,推动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公司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过去,企业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地度过危机,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创新,而要迎接未来的挑战,也只有不断创新。”面对成功,今年75岁的朱贵法依然很清醒,他早已把眼光瞄准了第三代香兰素生产技术的研发。“随着节能减排、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研发出更为环保、质量更优的第三代技术,已经成为今后5至10年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