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浙商”中期研讨会现场
浙江在线10月26日讯“走读浙商是一次探亲、考察和诊断之旅。”“这不仅向家乡人民介绍了500万在外浙商的奋斗历程,也向全球各地带去了家乡的问候和家乡的发展机遇。”“这是一次在后危机时代,从全球视野对浙商今后发展的全方位探究。”……
昨天,“安财·今日早报走读浙商全球行动”中期研讨会在杭州的江南会举行。在这个由浙商合资成立的幽静会所里,来自国内外的浙商研究专家和浙江民营经济领域的学者,对本报的“走读浙商”大型系列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们还结合报道对当下浙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亮出了各自的观点。
十年一剑全球走读
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一道坎,对于浙商这一群体今后的发展同样有着大影响。作为中国第一商帮,后危机时代他们将何去何从?浙江民营企业的未来转型路在哪里?突破口又在哪里?今年3月1日,以探寻后危机时代浙商新十年发展轨迹,解读新浙商文化内涵为使命的“安财·今日早报走读浙商全球行动”正式启动。这是早报创刊十年来时间跨度最长、走过地域最广、投入版面最多的一次采访活动。
采访活动横跨一整年,围绕国内外经济热点,从省内、国内、国外三条线路陆续全面铺开。国外站点主要有中东迪拜、欧洲、澳洲、北美、南美;国内站点主要有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天津、北京、上海、四川、重庆、福建、香港等。
今年是早报创刊十年,也是历史迈进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早报创刊之后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转型定位成主打财经和娱乐报道的都市媒体。
对于浙商来说,迈进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所有的外部经济环境因为2008年底爆发的那场全球金融危机而彻底改变,之前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以往非常优秀的浙商企业开始倒下。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走读浙商活动重新走访全球浙商,通过探寻他们在后危机时代的生存状态,以此来窥探浙商新一个十年的发展轨迹,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半程回顾紧跟热点
今年3月份,活动启动以来,早报记者便从国外、国内、省内三个层面寻访各地浙商在金融危机之后的生存状态。到目前为止,“走读浙商”国外站已经完成了中东迪拜、欧洲和澳洲3站,国内站已经走完海西、新疆、内蒙古、川渝、两湖、云贵、天津7站,省内站已经完成父子接班、资本市场、网络浙商等专题报道。
“走读浙商”大型系列采访报道活动一开始,就紧跟经济热点事件和区域,去关注那些热点区域中浙商群体生存和经营的状态。
“走读浙商”启动时,迪拜正处在金融危机第二波风暴中心。早报记者第一站便选择了那里,并给广大读者带来了风暴中心的真实迪拜,以及浙商在风暴中心的生存状态。
随后,债务危机蔓延到欧洲大陆,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不同程度地陷入国家债务危机。早报记者又在5月份奔赴欧洲,走访希腊、意大利、法国三国。通过跟当地浙商的接触交流,率先指出,除了当地的债务危机,给浙商带来影响最大的是欧元贬值。
无论是迪拜站还是欧洲站,这些报道都及时满足了读者对于危机中浙商真实生存状态的信息需求,同时也最能直接反映浙商在危机环境中的所思、所做,这对于解读浙商文化、浙商精神都是第一手资料。
除了国外站,在国内,“走读”行动最先关注了海西,这两年海西已经成了东部沿海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那里浙商的一举一动都具有示范意义;随后,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新疆发展,走读的脚步又跟到天山脚下;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记者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云贵,为大家带来那里浙商的最新动向……
专家聚首热议走读
一路走来,收获了很多,也需要在半程之际驻足思考,因此,“走读浙商”邀请了国内外浙商研究专家,就一路走读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报道,展开一场头脑风暴。
昨天,参加“走读浙商”中期研讨会的有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张仁寿、浙江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浙商研究会副秘书长章小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邬爱其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本次活动的赞助方,同时也是企业代表的安财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剑钢。
由于专业的特性,记者的走读所能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感性的东西,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是浙商在危机之下,或者在机遇面前求生存、谋发展的个人经历。正如浙商有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样,记者有敏锐的新闻嗅觉。然而浙商要想做大做强,仅仅凭商业嗅觉肯定不行,要使得走读浙商能够具有历史的厚重价值,仅仅凭借记者的新闻嗅觉也是不够的。
因此,在这次的中期研讨会上,记者带着走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各位专家一道分析解剖,对浙商这一群体在危机之下的应对之策,进行理论层面的梳理。当然,专家也给“走读浙商”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以便接下来的走读能够更加圆满和顺利。
●热议观点之一
探亲、考察、诊断之旅
杨轶清说:“通过之前的走读,以及整个活动策划的初衷,我觉得‘走读浙商’其实是一次探亲、考察和诊断之旅。”
回望过去30年,浙商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即从事一些社会声望和评价较低的职业——摆地摊、补鞋、弹棉花、走街串巷收破烂;到上个世纪90年代,又开始做人家不敢做的事;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则是做人家做不了的事,因为这一阶段的创业对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比较高。
如今很多在省外的浙商都已经生根发芽。比如在四川的浙商,他们的孩子可能不会说温州家乡话,但会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因此,这次家乡媒体过去,可以说是一次探亲,其间肯定能够产生很多文化上的共鸣。”
此外,“走读浙商”前半程走过的海西、天津、新疆、云贵等地,都是中国经济的热点区域。“走读浙商”的记者都是在国家对这些区域出台新政、或者有重大事件之后前往“走读”的。因此,对于省内企业来说,这是一次考察,他们可以通过报道,发现当地很多新的商机。
当然,这次走读的背景是后危机时代。浙商在前30年凭借先发优势,确实走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前列。然而,经过30年的发展,浙商固有的劣势,或者存在的问题正一步步显现。这次金融危机一爆发,浙江民营企业的问题,一下子都暴露了。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走读,显然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思考和诊断。这些都在之前“走读浙商”的报道中有所体现。比如,无论是深处金融危机二次风暴中心的迪拜、还是债务危机的欧洲,这些报道都向人们展示了,危机之下浙商的应对之策。
张仁寿也认为,作为早报的重点报道,既然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就一定要对浙商群体进行深入报道,及时关注这一群体在后危机时代所进行的转变和思考。
●热议观点之二
架起浙商和故土的桥梁
“浙商要摆脱目前低端粗放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以及浙江的品牌。”马克表示,虽然杭州很好,浙江的民营经济也很好,但是国外很多人却不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个好地方。因此,“走读浙商”不仅要向浙江老百姓介绍在外浙商的创业奋斗历程,同时也要向国外传达浙江的声音。
作为美国人,马克给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浙商以及浙江民营经济的机会。他的观点也引起了张仁寿的强烈反响。张仁寿说,“走读浙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今后可以继续“走”下去,同时还可以跟外媒合作,通过外媒的平台更好地向世界发出浙江的声音。
章小影则表示,作为家乡的媒体确实应该关注那么多在省外乃至海外创业的浙商。“而且关注的不仅仅是在外地做得比较好的浙商,更应该关注那些创业相对比较艰难的浙商群体。”章小影说:“对于在外浙商来说,家乡媒体当然是娘家人,这就应该为他们搭建起跟家乡的一座桥梁,向家乡传达他们的诉求。”
“走读浙商”从媒体层面开始关注在外创业的500万浙商,必然会促使浙商跟家乡更多的业务和情感的互动。“如果说浙商的发展是长征,那么现在浙商正处于过草地阶段,四周有很多沼泽。”杨轶清说,在这样的时候,他们更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关注。“媒体能够做这样的策划和选题凸显了其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