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注
·浙江物流业如何转型升级?"信息化"成为共识
·浙江经济上半年保持健康较快增长 GDP同比增长13%
·科技官员与经济专家同台网聊:块状经济如何转型?
·吴晓波勾画块状经济转型蓝图
·146家龙头企业带动整体发展 品牌培育还需较长过程
综合消息
·中心镇集聚辐射渐成气候 温岭,转型有了新支点
·浙江产业要“借力”央企 切实改变“低小散”状况
·产业转型持续创新 恒逸:持续创新引领高端发展
·“十二五”宁波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家解读百姓热议城乡体制改革助力杭州新型城镇建设
典型报道
·学习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杭州三城合璧新愿景
·用创意改造传统产业 湖州纺企进军网游业
·舟山:利润率不足3% 出口企业"云集"水产业
·220千伏舟山大陆联网工程度"满月" 金德水到贺
·浙江民资涌入光伏产业渐成规模 朝阳待喷薄
图片新闻
5年发展胜过以往40年
科技创新造起电动汽车
宁波架起通向世博大桥
杭州湾新区要做新浦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转型升级不动摇 四大建设再登攀 > 综合消息 正文
浙江民生建设经验与“十二五”社会发展趋势

  浙江日报11月15日讯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把民生建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摆到了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浙江民生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经验做法。

  浙江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百姓创业与政府转型同等重要。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和原动力。百姓创业,就是让百姓自己解放自己,自己造福自己,就是让百姓发展民有、民办、民营、民管、民享的经济,真正成为创业主体、经营主体、产权主体、管理主体、财富主体。只有人民群众成为创业主体力量和动力源泉时,才能推进经济持续发展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才能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牢固的基础。浙江民生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主要来自于百姓的创业创新,来自于百姓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百姓创业富裕了人民,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快速提升,高居全国省区首位。百姓创业,也增加了财政收入,浙江的财政收入年均以20个百分点增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百姓创业,使贫困人口快速减少,中等收入人群快速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持续稳定提升,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实施文化大省与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建设,实施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战略和“五大百亿工程”以及全面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实施“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生态立省等战略,是浙江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切实推进了浙江民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经济增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并不必然带来与之相称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浙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百姓的收入也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长,尤其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001年至2009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1%,而城镇居民收入同期年均增长率也超过了10%,两者基本同步。

  浙江把改善民生与经济增长置于同等位置,最重要的做法经验就是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统一。社会政策是保证全体人民生活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政策的作用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采取某种形式的补偿,满足社会需要和改善公共利益。

  浙江高度重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统一,把制定完善的社会政策和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把握。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大社保体系”;均衡公共教育政策,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住者有其屋”;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公正;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民生,保障农民工社会权利,促进社会整体向上垂直流动。

  均衡协调与快速发展同等重要。发展的均衡性是浙江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浙江省的均衡协调发展体现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对均衡,人与自然发展相对均衡。

  浙江的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同时浙江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居全国前列。从一定意义上讲,重视社会发展,也就是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重视与改善民生。国家统计局编制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资料显示,浙江社会发展水平从1995年的第9位跃升至1999年的第5位,再升至目前的第4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基本对应。

  城市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城市化水平是社会化水平的尺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水准。截至2009年底,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7.9%。农村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民生改善与发展的关键。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浙江控制人口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1%。,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31%,继续居全国前列。万元GDP综合能耗水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4位(由低到高),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2006年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7.1,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省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继续处于全国前列。

  “十二五”浙江社会发展趋势

  “十二五”是浙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期,是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期,也是一个对后期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具有导向性和奠基性作用的时期。近三五年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浙江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富民强省具有决定意义。从民生建设视角来看,浙江在今后一个时期将发生以下转变:

  进入人口产业就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变阶段。浙江自1996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来,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从1996年的15.5%下降到2008年的5.1%,下降了10.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达到41%,产业结构正向现代转型。

  第一产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第三产业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大都在10%以下,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都在60%以上。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省的劳动力也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浙江就业人口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迅速增加,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增速最快。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从1996年的1130万减少到2008年的670.16万,比重也从43.0%下降到19.22%。其间有476余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统计表明,浙江快速实现了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由1996年的33.8%升至2008年的47.61%,第三产业人员比重由1996年的23.2%升至33.17%。

  进入由生产大省向消费大省、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阶段。居民消费结构由追求温饱型向追求享受型转变,推动整个国内市场结构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居民消费由“吃穿”向“住行”导向转变,传统消费品市场日渐萎缩,耐用消费品市场持续扩张。另一方面,传统消费品由低档次逐步向高档化、品牌化方向迈进。上述两方面的变化,导致传统轻工业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居民对汽车和住宅这类代表着资产和财富的商品需求快速增长。随着生存型社会阶段向发展型社会阶段的转变,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基本方面:一是社会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二是社会需求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

  进入从GDP最大化向国民福利最大化发展模式转型阶段。2009年,浙江人均GDP达到了6450美元,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从而进入了追求国民福利最大化、文明共享的社会发展阶段。国民福利最大化就是要改善民生,增进民利,保障民权,尽最大限度减少人民分担发展、改革的成本和代价,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参与发展的整个过程,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资源和成果,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教育需求、社会保障需求、文化消费需求、人的尊严需求等,以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文关怀和发展的人本性。这正是改善民生、增进民利、保障民权的坚实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与最高尺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十二五”民生建设的研究,就需要一种从战略转型的高度与长周期发展趋势的大视角,来定位“十二五”民生建设的地位和功能。“十二五”浙江民生建设应当突出三个功能:一是目标导航功能,二是聚焦结构转型的奠基功能,三是探索新发展模式的创新激励功能。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基层人大代表聊杭州"十二五":企业员工收入要提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专家在杭解读十二五规划
·杭州老领导对“十二五”规划提了不少真知灼见
·蔡奇:为“十二五”发展提供文化人才和智力支撑
·衢州初步完成“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谋划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