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8日讯新年的脚步将近,气温还在不断下降。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城市流浪者都将面临考验。近日,本报记者兵分三路,搜寻杭州各个角落,倾听流浪者的心声。这个新年,他们将继续漂泊还是回到老家?他们的选择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
温州救助站设“爱心超市”,受助对象可以按照自身需要,在这里免费领取生活用品。 |
寻亲未果亦有亲情
12月21日上午10点,滕大哥正在杭州中北桥下的长椅上睡觉。这是他对付冬天的独门武器——晚上冷的时候四处走动拾废品,白天则在太阳底下睡觉。
滕大哥是江苏连云港人,戴一顶破了边的鸭舌帽,一件棕色的人造革外套除了在胳膊处破了个大洞,倒也干干净净。脸上的皮肤因长时间的流浪蒙上了一层灰,眼神却十分清澈。
“哥哥还没找到,我今年不准备回家过年了。”滕大哥来杭州只有一个目的——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哥。
去年,滕家祸不单行,滕大哥的哥哥生意惨败后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年底,侄子想办法让父亲渡过难关,结果自己的婚姻受到连累,一时想不开选择了自杀。滕大哥的哥哥受到双重打击,今年2月留下字条说要到杭州发展,从此就和家里断了联系。
滕大哥也由此踏上了寻亲的异乡路。
来杭州找哥哥的这10个月里,他花光了积蓄,就开始作保安,也帮人看过仓库,还在工地干过。他坚持不登寻人启事,怕哥哥看到后躲藏起来,更加难找。他说,5年前曾跟哥哥一起来杭州打工,他是最了解哥哥的人,坚信一定能够找到哥哥。
在他的讲述中,他很为聪明的侄子惋惜,他说当年侄子以637分考上山东大学,和济南一个城里的富家女谈上了恋爱,订了婚。没想到在向女方开口借50万块钱帮助父亲时,被女方怀疑其早有预谋,并坚持退婚。滕大哥说,侄子的死对他打击也很大,让他觉得钱财都是身外物,亲情才是最重要的。
这份亲情也在支撑着滕大哥,他说,每天一想到明天说不定就能找到哥哥,心里就很激动,每天就过得踏实。
现在,他每天捡饮料瓶、废纸板和旧报纸的收入有30多块,吃点拌面或者包子也够了。在下大雪的时候,他会花10块钱去通宵影院“享受”一晚安稳觉。他说,冬天行情不好,夏天的时候,一天光捡瓶子的收入就可以达到几十元以上,解决个人温饱不成问题,有时还能赚个烟钱。
“不愿去救助站,是怕没法找哥哥了。”虽然去不了救助站,但提起救助站送来的棉被和药物,滕大哥满心感激。
几个面包,几件旧衣服,在流浪期间,他常会得到好心人的帮助。许多人听了他的故事,纷纷给他出谋划策,身边有四个关系不错的流浪汉,也帮着他一起打听哥哥的消息,让他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与暖意。
|
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走上街头,为拒绝接受救助的人员送上热饺子。
|
两个月,碰到了很多好心人
在杭州庆春路和中河中路交接口处的庆春天桥上,坐着一位失去了右手掌的70多岁老人,在他胸前左手抱着一个铁缸子,路过的行人每往里放进一个硬币,他就要站起来,说声谢谢。大冷的天,他穿着一双破旧的解放鞋。
这位老人姓于,是河南周口人,他有一双儿女,还有一个3岁的小孙子。年轻时,铡刀铡麦捆儿的时候,把他的右手铡掉了。他的妻子在他受伤后,就撇下6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现在子女也成家了,儿子在永康打工,儿媳在河南周口老家带孩子。“儿子挣钱少,媳妇天天吵闹说离婚,我不想看着好好的家就这么散了。”于大爷说,自己年纪大了,只有一只手,也挣不了什么钱。于是在今年10月16日,他瞒着子女,借了点钱来到杭州。他的想法是趁农闲出来讨点钱,给小孙子买些好吃、好玩的。等春耕的时候,再回去种麦,家里还有四亩地。
每天上午9点多,于大爷来到庆春天桥下,晚上9点,他就回过夜的地方,那是体育场路上宝善宾馆旁边的屋檐下面。他说,这里的人很心善,保安和城管也没赶他。
于大爷一天能讨到二三十元钱。他说,在杭州的两个多月里,碰到了很多好心人。在杭州下雪最冷的那两天,是他最开心的,也是最温暖的,一个学计算机的大学生,还给他送过两床棉被。甚至有人给他送来熟牛肉、大虾。
他说,现在,他最想念小孙子,但还拿不定主意,过年到底要不要回老家。当记者提出帮助他买回家的车票时,他摆摆手拒绝,说一旦自己想回去,只要拨打救助站的电话,工作人员就会帮助他回家。
最冷的几天,住在救助站里
下午1点,记者来到武林广场的地道口,一位大哥裹着破破烂烂的大棉袄,用几只装着旧衣服的白色编织袋做枕头和垫被,躺在路边的座椅上悠闲地晒起了太阳。他顶着一头乱蓬蓬的长发,两只脚趾头在破了洞的袜子里“摇头晃脑”。比起一些困苦潦倒的拾荒者,他的态度显得很是潇洒。因为不愿说名字,记者暂且叫他无名大哥。
“我今年30多岁,出来已经10多年了。”他说,自己老家在四川,家里条件很艰苦,很早就出来流浪,这些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居无定所,四海为家。
尽管游荡在闹市区,无名大哥捡废品,却不以多赚钱为目标。“每天的钱够养活自己就好。”遇到大晴天,他就在太阳底下打打盹,晒晒鞋。有钱的时候买几个包子果腹,没钱就去饭店讨一些吃的,晚上和流浪汉们一起睡在银行门口。
今年最冷的那几天,大哥住在救助站里,他知道如果想回家,救助站会免费提供车票。但从开始流浪的那一年起,他就再没回过家。说起回家过年的话题,他说:“家没了,全国各地就是我的家,哪里都可以跑。”
这么多年,他一个人在外面也习惯了,自由自在,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每到一个地方,他最多不过一年。因为喜欢杭州的风景,他在这座城市已经呆了2年多。尽管他很喜欢每天可以枕着湖光山色醒来,但是等到开春了,他想离开杭州,开始他的下一站。
尊重,是快乐的源泉
运河上的游船,让整治后的东河生动了许多。不过,在杭州,每天晚上都能领略这种美景的人,睡在坝子桥凤凰亭里的老李,要算其中的一个。
老李是江西人,说起流浪最初的原因,是一次和村里人的打赌,看谁不花一分钱能在杭州呆一周。最后的结果,是他输给了老乡120元钱。后来他才知道,老乡那一个星期,是通过在城里捡饮料瓶过来的。他还是不相信,捡几个饮料瓶也能赚到一个星期的饭钱?
一年后,老李在杭州的工地上做搬运工,到了年底,包工头只给了他们一点路费,余钱要等来年工程款到了再给,大家都是老乡,老李也抹不开面子硬讨。眼看就要回家过年了,没钱怎么办?一天他突发奇想,学老乡去捡饮料瓶。结果那年他就留在了杭州过年。从此,工地上一没活,他就捡饮料瓶,这些年已成了习惯。
和坝子桥结缘是今年夏天,老李的一个老乡,因为在汽车东站附近的工棚住得实在太闷热,骑车从仓河下路过,在桥上的亭子里休息了一会,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那时东河才开始整治,工地上有很多民工,他和他们也谈得来,这样每天晚上他路过就要在这歇歇脚。
等东河整治好了,拦水闸也建好了。那些农民工走了,老李的老乡也离开了杭州,随工程去了嘉兴。而老李则学老乡的样子,睡在了坝子桥底下。塑料布一撑,就是一个小空间,不怕风雨,附近还有公共厕所,很方便。比租房子省多了。
下雨天,他就坐在亭子里,平时则沿着运河收垃圾,垃圾筒里的收获比别的地方多。老李今年52岁,他说,过几天就回老家,今后就不出来了。这几年,儿子在上海打工,家里的旧房子也修好了。他说,在城市里,什么都好,就是一些人看到他,捂着嘴躲得远远的,这很伤人的心。
他说,碰到的好心人也不少,其实,别人怎么看他都没关系,不要像防贼一样就行。
他们要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走近流浪汉这个群体,才发现他们的内心不仅是悲凉。每个流浪者背后都有一段曲折和辛酸的人生。
他们尽管生活在社会边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也有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他们流浪街头,其实也在寻觅温暖与尊严。我们可以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更需要我们的尊重。
去年年末,杭城街头挂满一串串喜庆而吉祥的红灯笼,我上完最后一个夜班回家,走在街上,过年浓厚的气氛扑面而来。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少年慢悠悠地从我身边经过,他背着一个很大的双肩包,穿着红色的羽绒服。等我经过一个垃圾桶后,他就停了下来,跨着车,在整理衣领。我拐弯进了弄堂,不经意地回头,却发现出人意料的一幕:这位少年侧向垃圾桶,在里面翻找垃圾。那个晚上,我就在那个弄堂里看着他的身影。他在每个垃圾桶前停下,看看四周有没有人,如果有行人,他还是做着那个整理衣领的动作。
他们可以挨饿受冻,可以露宿街头,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可怜,而是应有的尊重。他们紧紧捂在胸口的这点尊严,是他们快乐的源泉。
他们要的,是温暖和尊严,是人们的关爱,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