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0日讯
每年浙江省高考成绩一出来,名校就能第一时间拿到省内“尖子生”的名单,通过电话、拜访等方式争夺生源。各地招办、学校也都能获得每个考生的考分,以此作为高分率、一本率、上线率的宣传依据。当然,这也决定着任课教师当年的奖金高低。
今年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陈秋萍提交了一份《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把高考分数“隐私化”的建议》。她认为,学生的高考成绩应该是个人隐私,而不是第三方可以随意获取并用以大肆宣传的信息,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改变,那么所谓的学生课业减负、新课程改革,执行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
她提出,浙江省应该实现学生高考成绩“隐私化”。学生高考通过密码、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查阅个人成绩,有关部门不得随意向第三方透露考生个人信息与高考成绩,同时,学生高考成绩与教师评价要脱钩,媒体不得炒作高考状元。
宣扬高考状元导致“唯分数论”愈演愈烈
“在国外,学生的成绩都是个人隐私,而在我省,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陈秋萍说,每年高考一结束,各地招办、学校都能获得学生的高考分数,这导致高考升学率的竞争愈演愈烈,以分数高低排名次、定奖惩的做法在普通高中司空见惯。分数仍然是有关部门考核学校、学校考核老师、老师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尺。有的地方甚至由于学校升学率上不去而罢免校长职务。
尽管国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明文规定不得按成绩排名次,但每年高考后还是有许多学校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挂横幅宣称学校“再创历史新高”。能否出省“状元”、出省前十名、前一百名的人数、学生升学率便成了学校比拼的资本。在这种环境下,高中阶段假期、双休日补课愈演愈烈,假期越来越短,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增加。
陈秋萍表示,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浙江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了多个文件,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减负问题,还得从围绕高考的“唯分数论”抓起。
山东省从2008年开始实施教育改革,将高考分数列为机密,除学生本人和省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员外,任何单位都查不到。
把高考分数“隐私化”,可以减轻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高考成绩方面的压力,有利于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打破高中教育“唯分数论”的一个尝试。
高考成绩应该是隐私,随意透露应被问责
陈秋萍在她的提案中针对高考分数隐私化,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对高考查分过程进行加密、输入身份证号码等验证码才能进入电话和网站的查询系统的同时,高考分数只能提供给考生本人,有关部门不得将考生分数透露给任何其他人,否则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教育行政部门应严禁各地表彰奖励高考升学率,禁止有关高考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对一些地方和学校无视禁令、暗箱炒作的应给予通报批评,甚至追查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三,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走出“唯分数考核”的教育误区,不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依据,而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引导地方和学校从拼分数向拼育人转变。
四,禁止新闻媒体对高考状元、学校升学率等方面的炒作和过分宣传。
陈秋萍表示,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方式自从2009年开始,实行以“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为选拔模式的“新课改高考方案”,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淡化相互攀比。但历年高考结束后,“唯分数论英雄”的社会氛围给许多考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与伤害,与新课改的素质教育改革方向也是相违背的。
●各方反应
杭州家长刘女士:
这些建议当然非常好,不过从现实来看,是否有些理想化?比如高考成绩“隐私化”之后,作为家长会担心,“隐私化”是否会造成高考信息不透明?会不会增加新的不公平?
现在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仅仅存在于教育领域。这个社会诚信的缺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杭州高级中学小俞同学:
首先,考生成绩“隐私化”我赞成,这毕竟这是我个人的信息。
媒体的确不应该炒作高考状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功利心,认为成绩优秀到当上状元才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性,认为当一名成绩平平的学生将来没前途。另外这可能被用作商业用途,做一些虚假广告。
高中老师李老师:
我们当年刚走出大学,都是希望自己能当一个实现素质教育的好老师,可过几年这种理想也被磨掉了。当高中老师压力也特别大,因为社会上衡量好学生、好学校的标准目前确实是唯一的,那就是高考成绩说话,考好了,人人夸,考砸了,一片口诛笔伐。
至于学生状元,其实他和后面差几分的同学实力并无多大差别,而且很多水平比他好的学生可能已经被提前保送了,过度炒作确实没什么意思。
完全把学生高考成绩和老师的奖惩评价脱钩我觉得不太现实,毕竟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
当然,评价标准不能是唯一的。尤其是那些非重高、职高的老师,他们要面对的学生可能成绩都不那么优秀,甚至有的学生在性格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他们在培养学生方面,比好生源集中的重高老师,可能付出的要更多,可他们得到的社会赞誉,就远没有状元的老师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