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水乡草长莺飞,偶尔飞来几只白鹭在田野里休憩,鱼儿畅游在清澈的溪水中。这样的场景在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的农村并不罕见,与那里的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是纺织工业区。
王江泾镇的传统纺织业较为发达,特别是散户喷水织机,数量占全区的2/3。众所周知,纺织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大。“散户数量多、分布广是王江泾纺织业的特点,而这些散户恰恰是最难监管的。”秀洲区环保局局长周大水说,环境监管能力不足是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一大弱点,由于区里环保执法人员较少,对农村的情况也不熟悉,常常是管了这家漏了那家,如何管好散户成了一道令他们头疼的难题。不过,这道难题如今得以破解了,因为他们使出了妙招———请农村环保监督员来帮忙。
从2008年起在王江泾镇试点,到去年在全区各镇、街道推广,秀洲区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基层环保监督员机制,目前共组建农村环保监督队伍7支,配备环保监督员155人,分布于各个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
昔日的“牛奶河”倒映蓝天
“小高,你来啦,欢迎欢迎!”虹南村的村民老朱热情地把高金卫请进了家门,领他去检查污水储存罐。高金卫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从2010年开始,他有了一个新称呼:环保监督员。虹南村共有喷水纺织机70多台,每个星期,高金卫都要走家串户,问问污水处理情况。
喷水织机的运作需要大量的水,然后排出废水。“散户都是家庭作坊,一家就两三台,他们哪里肯花大价钱购置污水处理器,都是偷偷摸摸地直接排到附近的溪水里。”高金卫指着一条溪流说,那里曾经被村民们叫做“牛奶河”,由于常年遭受污染,溪水变得像牛奶一样白,村民们再也不敢用溪水淘米、洗菜、洗衣服了。
起初,高金卫也碰到过一些“钉子户”,对监督员的劝告,他们置之不理,依然把废水排到溪水里。于是,高金卫就发动村干部,一次次地上门交流谈话,总算说服了他们。“以前都是其他村民投诉,直接把环保执法队叫来,但这些散户看到执法队来了连门都不会开。不开门,执法员拿他们也没有办法。”高金卫认为,能靠自己的嘴巴说得动的事,就尽量不去请执法队。“环境好起来了,大家都舒服,我想他们也不希望住在一条臭水沟旁边。”同为乡里乡亲,环保监督员高金卫的劝导很有效,在他的监督下,村里的散户都用上了污水储存罐,把污水收集起来,统一运到污水处理中心。不再受废水的污染了“,牛奶河”如今变得干净清澈。
环保监督员在王江泾镇环境监察中队的带领下,经常性地对各类污染隐患、各项污染治理设施、各种污染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督促和检查。同时,村与村之间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叉互查。
通过近3年的努力,王江泾镇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环境信访减少,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秀洲区各镇、街道以王江泾镇为榜样,全面开展农村环保监督员制度建设。
环保信访处理及时有效
行走在广大农村的环保监督员,大多由大学生“村官”组成,也不乏一些村后备干部或退伍军人,由于他们自身环保素质良好,又经过了严格的业务培训,能够及时发现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并全程参与监督整改,使得基层环境监管力量得到明显加强。
去年暑夏的一天,东风村村民钱大伯向市长热线反映,5只死猪被扔在他家旁边的垃圾站,臭气熏天,连垃圾清理员都不愿意处理,他感到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事情很快就转到了东风村环保监督员陆迎春的手中,她立刻赶到钱大伯家查看情况。“这5只死猪究竟是谁扔在这里的?”经过调查,陆迎春得知是隔壁村村民“大毛头”扔的。“大毛头”却拒
不承认。钱大伯气得直跳脚“,居然把死猪偷偷扔到我家门口来,太缺德了!”
再不抓紧处理,苍蝇蚊子会越来越多,钱大伯更难熬,村里的环境也会大受影响。于是,陆迎春向村委反映,落实了无害化处理的500多元钱,把5只死猪填埋了。
“一天时间就把事情给处理了,找来找去还不如直接找环保监督员。”过去,往往是民众主动通过环境信访热线、市长电话、环保专家服务队、市民环保检查团等渠道来提出环境诉求。如今,村民们参与环保又多了一条新渠道———农村环保监督员就是他们环境维权距离最近、反映情况最直接、解决问题最及时的“身边”监督员。
编辑按语:
自我约束,自治的力量,让监管部门挠头的泛滥性污染从乱到治,从中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治理模式的更新和“公民社会”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