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江苏镇江城管局等部门联合对市区道路两侧乱摆乱放的西瓜摊点进行取缔行动,一名瓜贩为了逃避处罚驾车逃跑,城管执法车在后边狂追。当时那辆农用车厢上还有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瓜贩逃跑时连车厢栏板都没来得及拉上,车上西瓜一路抛落,孩子更是吓得紧紧抓住车的边缘,大声哭喊,险象环生(5月31日《扬子晚报》)。
网友们对近似“警匪大片”的此次执法提出大量质疑,有的言辞还十分尖锐:“抓贩瓜的像抓贩毒的”、“这样追车,简直是胡闹”……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部分网络形象妖魔化,并在网民中有固化趋势。城管如此执法,形象能好到哪儿去?被妖魔化,怪谁?
2008年,杭州市为了解决吴山路修理小摊影响旅游形象问题,换位思考,在充分考虑小摊经营者实际生活困难和居民需求的基础上,财政花钱装备路边修理小摊,统一购买了柜式车,每车配备一把遮阳伞,并统一着装,原先凌乱不堪的路边维修小摊,经规范管理后变成了街上一景。如此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赢得了民心。为了生计,在街头巷尾违规摆摊的大有人在。如果各地都能像杭州一样,设身处地为这些“小市民”考虑,人性化科学执法,就不会有那么多仇视、抵触事件发生。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自古有之,尤其是在经济多元发展的现代社会,占道经营几乎在每个城市都存在,发达国家亦然。这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所致。
城管如果站在被执法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譬如,当城管在对某些弱势“违法者”实施“严打”、“重拳”时,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生存难题?有没有顾及到他们做人的尊严?有没有谆谆善诱的办法让他们“弃恶从良”?有没有考虑到民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有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们解难题、办难事?
检验城管执法效力,不在于清除了多少马路摊点,而在于妥善解决问题,尤其要防止执法变成试法,冲突演变成暴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站在被执法者的立场考虑诸多事情,用宽慰的执法机制去感化,再“难”再“乱”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