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3日讯
2月12日,浙医一院血液病房,潘桔雅在捐献骨髓液。爸爸握着女儿的手加以鼓励。 本报记者 胡元勇 摄
4年前的1月份,11岁的潘俊杰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重获新生(本报曾追踪报道)。爸爸潘利云总感慨,这是无数好心人给予儿子的生命。
4年后的昨日,21岁的姐姐潘桔雅带着感恩之心,捐献自己的骨髓液。她希望,这份爱能够延续,温暖他人。
他们一家三人,来自磐安尖山镇的一个山村。山里人的朴素与坚韧,教会了他们忍受苦难,用心生活,尽己之力助人。
丧妻后,儿子又患白血病
这本是一个幸福的家,爸爸潘利云靠着机修的手艺,让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并翻新了小楼房。
2005年,就在新生活开启之时,妈妈被检出患上红斑狼疮。潘利云带着妻子前来杭州治疗,8个月后带回家的却是骨灰盒。
厄运,还在纠缠这家人。
1年后,儿子潘俊杰的一纸化验单“白血病”,把刚从悲痛中恢复过来的潘利云,打回了地狱。他四处救助,从未放弃过让儿子活下去的努力。
儿子的懂事、乐观,也给了他极大的精神支持。“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俊杰总是这样宽慰家人。忆起这一幕,爸爸的笑容中带着温馨。
那时的俊杰,才刚上小学三年级,年轻的生命才刚开始,怎能就此匆匆地凋谢?
随着《今日早报》及磐安当地媒体的关注和呼吁,2008年,合适的骨髓找到,足额的捐款筹集。当年1月,俊杰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
手术后的照片,潘利云一直都带在身边。俊杰白净的脸,因药物激素的刺激,微微发胖。“那会儿大家叫他小胖子。”爸爸坐在右侧,笑容放松而无所忌,那是经历浩劫后的开怀之笑。
在爸爸与弟弟北上杭州求医的3年里,姐姐潘桔雅一人住在磐安,吃着百家饭:“放学后就去舅舅、姑姑,或者其他亲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