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正在上课。聂伟霞 王邦 摄
三甲学校农场校区的民工子女吃上营养餐。聂伟霞 王邦 摄
浙江日报椒江3月31日电 民营经济发达的台州市椒江区,农民工人口就有18万余人,其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约1.4万人,有7所未通过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工子弟学校,共有4960名民工子女就读。
这些未经审批的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就学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如何让民工娃和城里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接受良好的教育?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来到椒江,探访该地教育部门怎样破解民工子女就学难题。
七所“无证校”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花开了,有红的黄的紫的……”要不是这琅琅读书声,很难想象只有2200平方米的椒江区洪家街道上洋邱村委会办公楼是一所有900名学生就读的学校。
这所民工子弟学校叫育才学校,2007年,育才学校的负责人沈国彬租用了上洋邱村委会办公楼办校。
与其说这是一所学校,不如说是一个“综合活动中心”。记者看到,校区里一边是村老年活动室,仅四层的办公楼里一、二、四层是教室,而三层则是村办公场所。
上午10时,二年级一班学生在教学楼前并不宽敞的空地上体育课,空地只有2张乒乓球桌,几位女同学在玩村里的健身器材,这是全校同学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门口值班室改造成学校食堂,副校长吴绪峰告诉记者,学生们课后每天都在教室里吃饭。
由于校舍、消防、食堂等硬件设施不合格,无法办理相应的办学许可证,6年来,学校一直是“无证经营”。
在椒江,像育才学校这样的“无证学校”共有7所,学生近5000人,他们全部是民工子女。
记者走访这7所学校发现,学校大多租用的是村部、厂房,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有些校舍和村委会、老年协会办公场所合用,人员进出复杂;且校舍建筑质量、消防、卫生等条件不符合职能部门的规定,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问题。同时这些学校往往跨区域招生,校车接送路途较远,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希望上学校
在“无证学校”,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多媒体教室,教室里显得拥挤简陋。
“这个学期,学校一个二年级的学生要回老家读书,对方学校要求开证明,需要教育局盖章。因为学校没有通过审批,学生没有学籍,教育局无法在证明上盖章。”吴绪峰说。
尽管,“无证学校”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受许多民工家长的欢迎。“原因一是本地教育资源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不能完全满足民工子女就学。原因二是很多民工子女因为超生等原因提供不了省里规定的有关条件证明,还有些民工带亲戚的孩子上学,他们选择了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椒江区教育局负责人分析说。
据教育部门统计,目前椒江有民工子女1.4万人,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为5197名,约占38%;在已经审批的4所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有3633名,约占26%。而余下的民工子女则进入了民工子弟“无证学校”。
“如果民工子女想要读公办学校,需要暂住证、劳动合同、计划生育证明、养老保险、无违法记录等。符合条件的可以就近免费进入完小读书。进入‘无证学校’的学生证明一般都不齐全。”教育局工作人员说。
程凌林是江西人,目前在下陈一家家庭作坊打工。“现在上班的地方是个小厂,不给养老保险。”今年暑假,她打听了读公办学校的条件,没有养老保险成了大难题。无奈之下,她把孩子送入了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一位副校长说,在他们学校就读的孩子,都不符合教育局规定的入学条件。其中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占很大一部分,而更多的家长是因为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很多家长是做小工的,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养老保险,还有一些家长是做小生意的,也没有养老保险。”吴绪峰说。
民工子女群体数量庞大,流动无序,难以控制,使学校布局规划等难以有效实施,而民工子弟学校在硬件设施、管理方面又存在着一些问题,成了椒江教育部门的一块“心病”。
王奇德来自安徽,他的孩子从6个月起就跟随他来到椒江,现就读于育才学校三年级。两夫妻都在洪家街道打工,因不符合条件,难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王奇德迫不得已让孩子进了育才学校读书。
“进育才学校几乎不需要什么证件,这和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比起来较简单。”对于学校没有办学资格,王奇德说不知道。“只要孩子有书读,有没有办学资格我们没考虑过。”
问及孩子就读的学校没有“身份”时,许多家长表示不“讲究”。
跟育才学校一样,7所“无证学校”虽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审批,办学规模却逐步扩大。
巧破读书难
近年来,椒江区教育部门的思路正在由过去的“堵”向现在的“疏”改变。
在教育资源非常紧缺的条件下,通过整合和挖掘教育资源,创办公办民工子弟学校,增强公办中小学接纳能力。
三甲小学是椒江首家公办民工子弟学校,为了增强接纳能力,去年,在三甲农技校原有校舍的基础上,区教育局投资80多万元,按省标准化学校标准进行校园改造,配置骨干教师,办学规模为12个班级,可招收600名学生。目前,已开设了5个班级,学生共156人,全部为民工子女。
“学校的开办大大缓解了民工子女的就学压力。”三甲小学农场校区负责人李克永说,面对这样的改变,许多家长开始争相把孩子送到三甲来读书。“还没到报名时间,每天都有家长来登记报名。这学期共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无证学校’转学过来。”
“既建公办民工子弟学校缓解就学压力,也积极规范、提升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水平。”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通过与名师、名校结对,教育局派出富有经验的公办教师带薪到民工子弟学校加强管理和指导。
在永安小学,今年50岁的谢林富有着双重的身份,他既是永安小学的助理校长,也是公办云健小学的原副校长,是教育局专门派到民办学校指导学校规范建设,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经验丰富的谢林富把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带到了学校,指导民办学校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教师的德育建设,稳定教师队伍等,通过文明、纪律等活动竞赛,一年来,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通过多方努力,民工子女的教育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中午11时,9岁的小朋友吴恒恒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的红烧肉、番茄炒蛋和生炒卷心菜,喝着紫菜汤,还不时幸福地扮起鬼脸。吴恒恒来自贵州,他是去年9月从当地一所“无证学校”转学进入三甲小学的。3天前,他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服装节”。他用学校发的400元购物券,给爸爸妈妈和自己都买了一件衣服,并获得“最精打细算奖”。
“类似这样的教育,以前的学校是根本没有的。孩子自转校后,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有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农民工看到了希望。”吴恒恒的父亲吴宜刚说。
“未经过审批的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坚持依法办学,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学校坚决取缔,通过整改,基本能达到要求的,予以审批、登记。”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调研员马骏说,今年我省还将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250所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让民工子女接受更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