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8月14日讯(通讯员 施水泉 见习记者 梁国瑞) 先培训相对稳定的人成为志愿者,再教育带动其他相对流动的民工。为克服民工频繁流动所造成防艾教育真空的难题,杭州市疾控中心创新了在杭建筑民工艾滋病防治教育模式。目前已经培训了第一批志愿者共63名。
这是什么样的新模式呢?原来每个建筑企业都有一些骨干人员(部门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是相对稳定的,是一批不走的“骨架”。新模式就是要在这些人员中寻找志愿者,让他们担负起教育同伴的重任。
疾控部门则将有限的人力用来重点、精心培训这些志愿者,让他们成为最能亲近民工、又最能用民工熟悉的语言来进行教育的同伴、老师。而他们又是企业中固定的骨干,无论民工如何频繁流动,志愿者同伴教育总能一茬茬地不中断地进行下去。
据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所长陈树昶介绍,建筑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大,稳定性小。一项工程结束后,一大批民工就要各奔西东。这就给防艾工作带来了难题:往往是“新人”来了,性病艾滋病的防治教育还未跟上,造成防治教育的真空。
“现在好了,有了这种新模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陈树昶对记者说。
为了使这些志愿者能更好地开展同伴教育工作,性病艾滋病防制所还给这些志愿者一些必要的“装备”:发放了3100本《进城打工警惕艾滋》配套连环画册、1890本《杭州市建设工地民工学校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读本》、3150张《杭州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一览表》、630副印有防治艾滋病知识的扑克牌、1890份《建筑工人健康调查问卷》、630份《同伴教育工作记录表》,63份《志愿者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