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种地、洗碗、织布样样精通
山窝窝里走出的“90后”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赵航斌
浙江在线杭州10月9日讯(见习记者 梁国瑞 实习生 毕继茹) “今天晚上10:50,我就要乘坐T32次列车赶往北京,心情很激动!”说起10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十佳少先队员颁奖仪式,赵航斌显得格外兴奋。这位出生于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90后”,现就读于赵家镇中心学校,2007年6月,他荣获第十二届,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
初见赵航斌,比起想象中13岁的少年,有很大的出入。刚上初一的赵航斌,身高却已经长到176cm,已经超过了他的爸爸妈妈,皮肤也显得黝黑、健康,少了许多独生子女的白净和娇惯,也没有想象中能言善辩,说到心疼妈妈干重活时,居然表述成:“看见一个女生干重活,自己是男生,应该帮忙做。”交谈中,赵航斌传达给记者最多的信息,就是朴实!
土生土长的山里娃,不仅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在前三名,家务活也做的头头是道。他的父亲是一名泥瓦匠,长年在外打工,山里田间的农活,全靠妈妈一个人张罗。刚上小学时,他就开始跟在妈妈后面帮忙做农活。他说:“不记得具体的时间,只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在菜园边上看见妈妈一个人,提着满满两桶水,从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很心疼,就想帮她干活。”赵妈妈也说:“孩子很懂事,还在我肩上时就和我一起下地了!”赵航斌的手上、腿上,至今还留有曾经做农活时,留下的疤痕。赵航斌表示,他很小的时候,妈妈经常把他留在邻居大伯家,一人去田里干活。可是他十有八、九都会自己偷偷跑去地里。
在家里劳动惯了的赵航斌,又将这份激情带到了学校。他建议大队部将学校院里的一片荒地开辟为红领巾学农基地。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他不断的将自己的农事经验传授给同学们,从下种到分畦,以及日常浇水、施肥等工作,他都毫不保留地教给同学。几个月后,学农基地里种出了一畦畦青菜、萝卜、花生、马铃薯。他还和学校食堂取得联系,将这些蔬菜以市场价卖给食堂,取得的金额全部充当大队部的活动经费。
赵航斌的妈妈平时靠织布来补贴家用。长期的操劳,使她患上了耳鸣、失眠等疾病。医生嘱咐要多加休息,但织布的活是靠时间磨出来的,妈妈依然日夜劳作。赵航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每天一放学就往织机间里钻,边装着和妈妈聊天,边留心观察操作织布机的方法,不到一星期他就掌握了织布的技巧。但当他提出要帮妈妈织布时,妈妈说什么也不答应。她认为织布是“没出息”的活,一个男子汉不应该做。赵航斌无奈,只好求助于爸爸。最终,妈妈在卖掉织布机和答应儿子帮忙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赵航斌的大部分休息时间都泡在了织布间里。赵航斌说:“我将织布机的声音当成我看书的背景音乐,比如我读英语单词dog,会将它的发音和织布机的声音联想到一起。”他利用织布间里很大的噪音,来掩盖自己练习口语的声音,他笑着说:“即使读得不标准,也不会有人听见。”期末考试到了,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赵航斌的英语水平明显进步了,还向他询问诀窍。
赵航斌除了会种地、织布,他还会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当记者问他平时是怎么刷碗的, “先将碗放在水里泡一泡,倒点洗洁净,刷刷就干净了。”他很腼腆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