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李敏 梁国瑞 童俊
一场未曾预期的暴雨,带出了关于建筑民工生存质量、生活安全的思考。
8日晚,在杭城一场骤至暴雨的半个小时后,下沙野风海天城二标段在建工地民工工棚不堪“雨”击,轰然倒塌。经民工兄弟们自救后,遇险的民工全部脱险,送医院救治的五位农民工兄弟也伤情稳定。除一人住院观察外,其余受皮外轻伤。
这个幸无人员死亡的事件背后,确有几处值得庆幸。
事故发生时间为晚上8时不到,据工友回忆,由于农民工们生活比较单调,除部分工人冒雨出去吃饭或购买生活用品外,多数人正准备睡觉。时间早,大家营救及时。
另外,据受伤最严重的工友小陈说,当时他看完电视已经睡了,塌下来时,就感觉胸口一闷,身体被隔板压住。而这一排简易工棚,每间住了4个人,都睡下铺,房顶塌下来有个缓冲。而且,本身简易工棚的质地就非常粗糙,工友说,泡沫板子而已,外面包着的也是薄薄的铁皮。
在为几位受伤工友基本无恙庆幸的同时,我们的确有很多庆幸的理由——所幸这不是更大的暴雨,更晚些时候;所幸这不是泥石流、不是台风、不是冰冻灾害,不是火灾。
"所幸"就是"侥幸",一旦有一种隐患存在,就应该彻底清除。
据多位老工友反映,这个事故工棚在几个月前,杭城大雪冰冻灾害天气中已经坍塌过一次,同样侥幸的是,那次事故该工地因为天气原因放假没有施工住人,二层结构的蓝色简易工棚被削为一层,之后进行修补后仍然用做工人居住。
当地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率各职能部门第一时间赶到,并进行了转移安置处理,我们为之鼓掌,但这样的动作为什么不能早些,眼光为什么不能前移?
在这些本是弱势群体的民工兄弟的生命面前,“善后动作”不能作为有关部门免责的理由。
因为,我们在现场看到了更多工友对安全担忧的目光。目光对视之间,政府建设主管单位、施工承建单位应该做些什么。我想,不仅仅是在事故发生之后的火速安置行动就能包办的吧?
另外,在媒体记者赶到现场,对事故原因及处理进展进行采访时,参与现场处置的相关单位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抵制,甚至以紧急开会商讨相关事宜为由驱逐记者。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是为了找茬寻事,更多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如果相关单位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有信心让群众信任其“服务”,却为何不敢坦然接受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