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5月8日讯(记者 梁国瑞 通讯员 吴向中) “老弱妇幼和医护人员、青壮年应该先救哪个?”“如何掌握公众在事件中的心理变化?”……今天,5名国内知名的应急专家、19个省市的应急部门代表以及我省各低市应急部门代表在杭州一起讨论这么个问题: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应该如何应对?
老弱病残和青壮人员,先救哪个?
如果发生地震,是先救医护人员和青壮年呢,还是先救老弱病残?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先救老弱病残!
“应该是选择先救医护人员和青壮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给出的答案让人有点惊讶,他给出的说法却让人无法反驳,“医护人员和青壮年救出来以后,还可以帮助救援更多的人。”
这是陈安“应急管理的四角度评价策略”中的一部分。按照这个策略,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应该先做好“可挽救性”的度量:到底可不可以挽救?多大程度上可以挽救?
“比如水源污染的时候,告诉市民供水多久可以恢复,比告诉他们死了多少人,要有意义得多。”陈安说,除了考虑“可挽救性”,还要考虑“可减缓性”:如果事件是可以减缓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集中力量阻止推迟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事件发展的速度,从而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
第一时间告诉公众事件的核心要素
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应急信息发布有助于政府牢牢把握应急管理的主动权,稳定人心,平息情绪性反应,引导舆论和公众行为,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减少谣言,促进突发事件快速、平稳、有序的处置。
“应急信息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要真实准确,这样才能有公信力;发布信息要开诚布公,表达关怀,这样才能产生信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万鹏飞教授说。
万鹏飞提出,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里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事件的基本细节、有关风险评估可靠性的信息、谁是主管单位和责任人、面向公众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增强公众信心的信息等。
万鹏飞还提出建议,加强应急信息发布的研究和培训,特别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风险沟通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