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信全无,与恩人失去联系
病愈后的王国军回到家乡,在一家榨菜厂找到了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开拓市场很困难,王国军想到了黑龙江的大哥李信国。1986年,王国军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来到七台河市,与李信国碰了头。
当时天寒地冻,两人一见面,李信国就一古脑儿把自己的围巾、大衣给王国军穿戴上。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又张罗着帮助王国军推销榨菜,最终销出960坛一车皮的订单。带着19000元订单,王国军返回了宁波。
当时通讯条件困难,王国军和李信国只能依靠通信保持联系,信件一来一回得半个月。1991年,王国军接到了李信国妻子写来的信,告诉他:“当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大哥已经不在了。”王国军伤心不已,“我还没来得及报答大哥!”他马上写信给嫂子,但一直没有回音,也曾托人打听,都没有李家的消息。
李信国所住的七台镇是外来人口居住镇,人口流动很快,“当时年少,不知道嫂子的姓名,只知道当时大哥的孩子一个6岁,一个9岁。”从那以后,王国军跟李家的联系就中断了,这一别就是23年。
20多年来,寻找大哥家的念头一直载王国军脑中萦绕着,每到逢年过节,要报恩的想法就会更强烈。后来王国军当了厂长,创办的王龙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山梨酸钾制造基地,生意也做大了,王国军终于下定决心,要找到大哥一家。
电视寻人、报纸广告,王国军使尽了一切方法,终于在今年除夕打听到李信国的妻子现在在黑龙江勃利县,领着孩子以卖菜为生。“我一定要去探望恩人一家,没有大哥,我今天可能就是少一条腿,也不会有成功的事业!”得知大哥一家过得很艰苦,王国军报恩的心就更急切了。
爱心无声,情意无价
2月17日,王国军赶到勃利县,终于见到了恩人——李信国妻子孙辅清。看到20多平方米的简陋小屋,一张火炕占去了大部分,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嫂子一家简陋的房子让我特别震撼,由于住房问题,大哥儿子李春龙28岁还没有娶亲。”王国军拿出20万留给他们做生活费,嘱咐李信国儿子李春龙要好好提高电焊技术,立足社会,并出资给大哥女儿李春艳租店面谋生。
随后,王国军来到七台河七煤集团桃山煤矿,成立“李信国教育基金”,每年出资20万元,资助贫困的孩子。他说他设立基金是想让大家知道“大哥李信国是个好人,让下一辈为他自豪,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爱心是没有声音的,情意更是长期的。”
5月8日,99位孩子正式受助“李信国教育基金”;汶川地震后,王国军又个人拿出10万元捐助灾区;捐助余姚小曹娥镇小学20万元……王国军的“感恩”历经23载,在今天的社会继续绵延下去,“爱心不在多少,情意是长期的。”
怀抱一颗感恩之心,感动更多的人,王国军说“要让大哥乐于助人、不计回报的精神将在这些感恩行动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