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2010年7月26日,江西省委组织部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内容,紧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推出2010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十项举措。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大差额选拔干部的力度、加大从基层一线干部工作的力度……江西省正用一项项务实有效的举措,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
中央下发《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以来,江西省委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新任务,精心部署,扎实推进,突出实践特色,注重解决问题,用硬性规定和刚性措施,吹响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号角。
徜徉在赣鄱大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大差额选拔干部的力度、加大从基层一线干部工作的力度……江西省正用一项项务实有效的举措,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
上下一盘棋
“组合拳”攻坚破难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党当前的一件重要而紧迫的大事,江西省委领导高度重视。《规划纲要》一出台,省委书记苏荣便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专题学习《规划纲要》座谈会精神,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会上,苏荣强调,要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下大工夫,制定硬性规定,采取断然措施,确保《规划纲要》精神落到实处。
大事必须大抓。2010年4月20日,江西省委党校迎来了全省近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个短期培训班——学习贯彻中央《规划纲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训。省委书记、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全程参加,全省11个设区市委专职副书记、常委组织部长,所有县市委书记和省委、省直各单位等360余人参加学习。
时间紧,任务重。培训采取“白加黑”学习法,白天听讲课、搞座谈,晚上分组讨论,共同解读《规划纲要》要求、剖析深层次矛盾问题、探索科学有效对策。通过以会代训、动员部署相结合的培训,很多学员表示,这趟学习没白来,既解决了“为什么干”的问题,又学会了“怎么干”的方法。
随后,省委组织部牵头,举各方之力,集各方之智,历时两个月拿出了一份符合江西实际的《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贯彻<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江西省当前和今后十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和相应措施。
众所周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打好攻坚战需要“组合拳”。2010年7月26日,省委组织部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内容,紧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推出2010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十项举措,并在赣州、鹰潭两市,青山湖区、瑞昌市等11个县市进行试点,初步探索了一条边改革、边探索、边总结、边深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路,形成了一批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加大改革力度
竞争性选拔成常态
如果说竞争性选拔在过去只是偶尔为之的话,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诚如新余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德寿所说:“以前一出现岗位空缺,首先想到的便是开会选人,现在头脑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公开选拔”。他还开玩笑地说:“我们2010年1年便公选县级干部33名,而在过去10年才选27名,1年就干了过去10年的活啊。”
2010年以来,江西省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从省直单位到设区市,从厅级干部到普通干部,竞争性选拔干部呈现全面立体化趋势。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政府办公厅等省直单位遴选工作人员,一律在报纸上刊登公告,公开选录。各设区市拿出更多更好的岗位进行竞争性选拔,其中新余、萍乡等设区市市直机关科级干部竞争性选拔比例达到95%以上。11月上旬,新余市还从村党组织书记中公开选拔了5名乡镇党政副职。落选的水北镇泉塘村党支部书记桂发根感慨地说:“以前觉得当村支书上进无奔头、退休无保障,现在感觉前途上有盼头了,工作上更有劲了,下次再来考。”
为提高竞争性选拔的质量,江西省严格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积极改进笔试或面试方法,借鉴现代人才测评技术,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大大提高了人岗相适度,真正做到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强中选适。9月,省发改委系统内竞争性选拔厅级领导干部,3名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从32名同志中脱颖而出,并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如今,竞争性选拔干部已成为常态化选拔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前不久,省公选3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领导干部踊跃报名,展示了广大领导干部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接受竞争的风采。
扩大民主
提名和差额票决越来越规范
过去,普通干部群众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多用“神秘”、“复杂”等词语来形容,感觉干部选拔任用就是少数几个“圈内人”碰个头、开个会,任命名单便“出炉”了。对此,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很大。
为解决这一难题,江西省研究出台了《关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工作的通知》、《关于党委(党组)决定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暂行办法》、《江西省差额选拔领导干部试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办法,实行署名推荐、全程差额、常委票决、全程记实等方法;积极开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加强对动议、初始提名、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督和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和差额票决越来越规范。
2010年上半年,南昌市市长、省财政厅厅长和3个省巡视组组长等5个正厅级职位出现空缺。5个岗位非常重要,且影响面较大。在提名人选上,省首次采用书面署名推荐的方法,明确推荐责任,科学运用推荐结果,最终选出5名正厅级领导干部人选,广大干部群众反响很好。
各设区市也积极探索,摸索更科学的选人用人方法。南昌市选拔正县职后备干部,采取“双推双考四差额”的方式,从184名候选人中差额票决出167名正县职后备干部人选;景德镇市采取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方式确定了90名县级党政正职后备干部。规范的操作程序,让选上的服众,落选的服气。
很多县市慢慢感受到了规范提名和差额票决的好处,公推直选、公推优选、公推竞选、公推差选等选人方式蔚然成风。很多县委书记表示:“以前一到提拔使用干部时,总会接到不少说情电话,很难权衡,现在好了,干部能不能上,业绩说了算,群众说了算。”
健全考核体系
变“凭印象打分”为“看业绩评价”
长期以来,干部考核工作偏重于以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与数据分析不足,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存在着考核准确性不够等问题。为此,江西省委不断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定量考核、定性考核和民意调查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变“凭印象打分”为“看业绩评价”,用权威数据说话。
在对领导班子考核中,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而是把科学发展、绿色政绩、群众幸福指数等指标纳入考评体系,既重显绩,更重潜绩。在这一“风向标”的指引下,各级党委甩开“包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唱响江西绿色崛起。2010年3月,一个投资超过10亿元的化工项目想落户九江的一个工业园区,由于环评不过关,被断然拒绝。九江市市委书记钟利贵说:“我们过去式招商引资,现在要选商选资,凡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律实行‘一票否决’。”
在对领导干部考核中,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等方面进行量化,为每个人建立德才表现档案,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优点缺点清晰可见。据统计,全省2010年选拔任用干部万余名,全部采用量化评价办法,充分体现了择优用人、优中选适的原则,考核结果让干部服气、群众满意。
为更好地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江西省积极探索干部德行考察的方式方法,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进行量化评分,向干部“德”的底线“亮剑”。萍乡市对干部德行实行百分制考评,深入工作单位、居住社区、服务对象等进行考察。萍乡市委组织部部长江枝英告诉笔者:“干部德行评价要设立硬性指标,总体评价低于80分的,道德品质存在缺陷和严重问题的,一律不予任用。”
考核不是目的,用人才是根本。江西省坚持科学运用考核结果,用数字和业绩决定干部的进退留转,树立了“凭科学发展实绩用干部”的考核导向。
着眼长远
不断完善干部培养链
近年来,江西省发展势头很好,但经济总量偏低、全国位次靠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目前,江西省正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龙头,加紧推进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急需一大批熟悉基层、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干部。
为此,江西省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牢牢树立“在基层发现干部、在基层培养干部、在基层锻炼干部,在基层储备干部”的理念,着力培养一批了解基层实情、善做基层工作、对基层和老百姓有感情的优秀干部。赣州市对在基层和经济一线表现突出的、业绩显著、品行优良干部,打破常规使用。2009年,全市公选150名优秀基层干部,19名列为副县级后备干部。上饶市探索建立基层与机关“双向挂职”、“双向交流”制度,先后选派100多名市、县直机关优秀科级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选拔了12名优秀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市直机关担任副职。抚州市启动“三个一千”干部培养锻炼工程,选派3600余名干部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改制和信访维稳等基层一线摔打锻炼。
基层是矛盾最集中、问题最复杂、利益冲突最直接的地方,也是最能锻炼干部的地方。为更好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江西省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力度,采取定向选拔、综合加分等办法让长期在基层和经济发展一线的干部受益。芦溪县源南乡乡长陈礼虎,从市发改委到乡里后,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开展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担任乡长不到2年,财政收入便翻了一番。2010年10月,陈礼虎又参加了市面向乡镇党政正职捆绑职位公开选拔,并凭借基层经历、荣誉奖励加分,成功入围考察名单。
如今,“优秀机关干部不愿下、优秀基层干部上不来”的局面在全省得到了改观。
强化监督
变“单一监督”为“立体监管”
为匡正选人用人风气,顺利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江西省坚持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相结合,出台《江西省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江西省关于将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从业情况等五项个人有关事项纳入干部考察内容》等规定,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鹰潭市着力打造“阳光党委”,实行“阳光选拔”、“阳光考评”、“阳光选派”、“阳光交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落实干部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吉安市将干部考察公示在媒体上公布、到社区里张贴,并建立健全电话举报、信访举报和网络举报等“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形成立体监督网络。宜春市加强对拟提拔重用、关键岗位、群众反映有重大经济问题的审计,把审计成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效地防止了“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此外,江西省还不断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满意度综合测评体系,邀请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进行测评。很多组织部长表示,满意度测评是个易碎品,上去很难,下去很容易,就像是在头上悬了一把“利剑”,时刻监督我们的工作实效,不敢有丝毫马虎。
当然,任何的教育监督都具有局限性,对于一些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贪污受贿等严重违法违纪、影响极坏的案件,省委绝不姑息迁就,一律移交司法部门审理。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莫建成表示,江西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即将显现,必须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创新方法,为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制度保障和持久推动力量。(通讯员欧阳小华记者商 晶)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