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一纺织企业工人在纱架上工作。当地一些企业采取给老员工发“工龄工资”、续签用工合同有奖、新招工人免费培训等措施来稳定员工队伍。张建成摄
浙江日报4月29日讯“及时拿到工资,不是问题!”在慈溪打工14年没挪窝的安徽青年丁星诚很安心,即使企业面临困难,薪水也有政府应急基金作保障。“不担心招不足工人!”嘉兴企业家赵美英信心满满,每年过年,公司都有员工主动留守。
在浙江,一个“党政主导、企业主体、工会运作、多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格局正在日渐成熟。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为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当“招工难”和“用工荒”,交替困扰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地区的劳资双方时,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总能将其一一破解,一个劳资利益共同体正在浙江形成。
党委政府引领推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单位GDP的劳动争议受理数,全国为1.9,浙江为1.35;单位GDP的劳动争议涉及劳动者人数,全国为5.59,浙江为2.40。从全国范围看,我省的劳资和谐度,走在了前列。
在最新出炉的2010年中国民企500强中,浙江占了180席,总数居全国第一。数据统计,我省的民营企业创造了7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76%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
伴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而来:劳动条件较差,工资拖欠严重,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一线工人收入增长缓慢……几年前,记者在采访时,一家企业负责人曾抱怨:年初招收了500名农民工,年底走了一半。春节前用大客车送这些农民工回家,春节后再去接时,客车又空了一半。
“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没有群众的利益保障、民生的持续改善。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基石,政府责无旁贷。”自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文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我省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
一场前所未有的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在全省广泛开展。目前,我省已基本构建起省、市、县、镇、村、企业六级组织机构,同时,将创建活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作为省委“平安浙江”建设的内容进行考核。和谐企业创建考评,还与企业各类评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含金量最高的企业综合性荣誉予以表彰。
随着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深入,目前,我省有23家全国模范和谐企业,355家省先进和谐企业,8592家市级先进和谐企业,全省有14.8万多家企业、23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开展了创建活动。
一块名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牌匾,不仅让企业职工感受到主人翁的自豪,企业主更懂得和谐的劳资关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成为引领者和推动者,大力倡导劳资双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理念,统揽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全局,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积极性,把企业、工会、职工等主体导入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中,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化格局。
近年来,我省逐步推进和实施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位一体的大社保体系,跨入了“全民社保”时代:浙江的百姓生病时,医药费可以报销;失业后,政府帮扶;退休后,按时领养老金;遭遇变故时,社会有救济……人人享有社保兜底的优惠政策。
同时,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工作保险的通知》、《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指导守则》等政策性文件,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健全的法制保障。
诸暨海亮集团员工在公司的体检中心接受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郭斌 骆善新摄
保障职工核心利益
日前,湖州松华橡塑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徐晓英忙里忙外,公司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了。100多名员工今年的工资,将由员工代表、车间主任、工会代表、企业老总等一起协商决定。最后,大家商定,员工今年工资平均涨幅19%。
“工资多少,我们也有发言机会,在这样的厂干活我们放心。”四川籍员工何三双告诉记者,在企业工作5年,每天上班8小时,按月发放工资,现在每个月能拿到2600多元。
“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后,不仅使职工收入提高,也使职工的话语权得到了保障,有效化解了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的矛盾,招工难、人才外流的现象得到了较大改变,实现了劳资双赢、多方获益的效果。”省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已经广泛覆盖,初步形成了企业协商重点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行业协商重点制定统一的工时和工价标准,区域协商重点解决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工资协商模式。在职工们看来,工资协商不仅能稳步提高职工收入,更让他们对自己的工资有了协商权和发言权,是被尊重的体现。
目前,全省共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协议7.57万余份,覆盖企业达15.28万余家;签订区域性工资协议3371份,覆盖企业6.57万余家;签订行业性工资协议343份,覆盖企业1.37万余家。
除了提高职工收入,我省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在规范劳资行为、解决劳资纠纷和职工实际困难上,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和做法。
走进杭州市总工会维权帮扶中心,记者看到,困难救助、职业介绍、法律咨询等窗口一字排开,为来寻求帮助的人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12351”职工维权热线24小时开通,随时接通救助电话。
在这里,因工伤骨折而拿不到赔偿的四川农民工傅达忠,不再担心申诉无门,工会专门指派了律师志愿者,为他拿到了一次性工伤赔偿106000元;安徽籍农民工朱昌成的孙子被人打成重伤住院,一筹莫展的他,抱着试试的心理填写了外来务工人员救助表,没想到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救助金送到他手上……
如今,我省市、县(市、区)两级工会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已全部建立,部分镇(街道)和企业建立了帮扶站点,形成了市、县、镇(街道)工会和企业四级帮扶网络体系。各级帮扶中心不断完善服务,整合内外资源,加大对困难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援助力度。
温岭市劳动力市场,企业纷纷以提高工资,提供住宿等条件吸引工人。吴鹏飞摄
劳资共赢和谐有力
一个双赢的故事,在嘉善传为美谈:当地一家水泥公司耗资300多万元,为300多名员工建了公寓,并配套建设篮球场和羽毛球馆;员工心怀感激,积极参与“我为企业献一计”活动,革新创造层出不穷。化验室一名员工改进产品配方后,一年就为企业增效70余万元。
“这就是劳资和谐的力量。”该企业负责人周发土说,“企业是一面镜子,你对员工笑笑,员工也会对你笑笑;你对员工瞪眼,员工也会对你瞪眼。”
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前提,企业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不少企业更是先行一步,对待员工,以真情感人、待遇留人、激励用人、培训育人、事业成就人。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成为了企业的内在需求、内生动力。
温州的康奈集团成立了“新温州人情感交流站”,开通心理阳光热线电话,努力做好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吸纳了84名生产一线的班组长和管理员,保证在车间有“心理咨询师”,开通“情感短信平台”,提供心理健康知识,邀请心理专家为员工作“压力与情绪”专题讲座。
娃哈哈集团建造了包括大学生公寓在内的企业廉租房,让外地员工安居乐业。到目前为止,公司已在全国分配员工住房1300多套,并率先实行住房货币补贴制度,发放补贴近4000万元。
方太集团在公司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职工文化中心,包括室内篮球馆、职工书屋、健身房等12个活动场所,报告厅每周为员工免费放两场电影,组织全体职工晨读国学经典,对员工进行文化熏陶。
企业欣欣向荣,职工安居乐业,农民工权益有保障……一个劳资利益共同体正在这里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为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员工队伍稳定率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显现。据绍兴市两个开展创建活动较好的工业园区反映,2009年以来,周边的企业没有发生“用工荒”现象,园区在正月初十的开工率都达到95%以上。同时,当地还吸引了高科技人才不断加速集聚,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全社会都来为密切劳资关系尽一份力,劳资和谐才能持久有活力。在未来5年,我省明确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在于,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生活更有尊严,让广大企业竞争更有力、发展更健康,共建共创共享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氛围,在浙江将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