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公安部指挥下,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一条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而媒体同时报出,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曾否认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地沟油的传闻。孙宝国认为如果地沟油要处理到没有异味,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所以“回到餐桌上是不可能的”,“一些引起热议的食品安全话题都有杜撰成分”。这条微博经各大媒体接力传播,立即引来了网友对“专家”的板砖。
对此,21日媒体又报道,油脂问题专家何东平教授称,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至300万吨。按比例推算,每吃10顿饭就可能有1顿碰上地沟油。
在全民讨伐地沟油的态势下,专家为何却分成“地沟油派”和“倒地沟油派”?其实不然。“地沟油”和“泔水油”本来就是同文不同种。孙宝国说的“地沟油”,是从饭店的下水道中捞出,不仅有植物油、动物油,甚至还有机油、柴油和粪便等。“从地沟里捞出的油,气味很重,熬制后成膏状,容易凝固。”这些化学成分反应后就会生成有毒物质。所以,吃了地沟油自然“立马见效”,基本上不可能食用。何东平谈到的基本属于“泔水油”,是从饭店吃剩下的剩饭、剩菜中提炼出来,或者是油炸剩下的“老油”,一般不会混有柴油和机油。吃了这种老油,往往不立马发作只会“事后见效”。
因此,对专家的谩骂,对于科学的不尊重,只会助长社会的戾气,让科学工作者充当监管失灵的替罪羊和社会情绪的出气筒。
最近广州连续出台《餐厨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两部管理办法,不失为堵塞监管漏洞的得力之举。但是实践中,联单制度和10倍罚款依然对付不了庞大的“6+1产业圈”。按照郎咸平的说法,这个产业圈里,人人受益,只有消费者受害。也就是说,拾荒者、不法商贩和地下加工厂赚了辛苦费,监管部门收了罚款和环保费,餐馆更获得了双重收益:不仅潲水有人收了,不用交环保费,而且还能赚钱,比较大的酒店一年就能收入200万元。
这个“非常6+1”里唯独没专家啥事。倒是“利益群体”很强大,消费者只是这只油锅里的蚂蚁。地沟油之争,需要这个“利益群体”里所有的参与者真正放弃自己利益,这是一场消费者与“利益群体”的PK。不应该是公众和专家之间的PK,这样只能导致这个严肃的问题被娱乐化。地沟油之战,也需要“禁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