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5月22日讯(记者 叶海 梁国瑞)沈立荣,来自滩坑水电站景宁库区的一名移民干部,现任景宁畲族自治县政法委副书记、县滩坑移民指挥部副总指挥。
今年4月,滩坑水电站已经下闸蓄水,移民工作也已进入尾声。作为这一历史性重大工程的亲历者和建设者,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沈立荣自己知道。
为了做通5万移民的思想工作,沈立荣一趟又一趟进村,反复向移民宣传。虽然繁重的移民工作拖垮了身子骨,但沈立荣没有丝毫怨言。在他的努力下,库区的移民任务顺利完成,而沈立荣也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移民先要移心
滩坑水电站,是浙江丽水有史以来最大的“造血”工程,是仅次于新安江水电站的浙江省大型水电站,电站涉淹景宁、青田两县共10个乡镇。
2004年,沈立荣在景宁县大顺乡担任乡党委书记兼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4年内,移民5万人、安置地涉及全省33个县市,成为了摆在沈立荣眼前的事实。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老百姓,可不是“舍小家、顾大家”这么一句口号就能发动起来的。
“移民先要移心。”沈立荣带领移民干部,一趟又一趟进村,找村干部谈话、和村民交心。他反复地向移民宣传:所有的安置地都比动迁地要好,早去早发展、早移早安心。
但是,大顺乡炉西坑是个大村,移民群众普遍存在着“恋、怕、忧,等、靠、要”等各种心态,如何在短时间内让他们离开故土、重建家园?刚一开始,沈立荣和其他移民干部每次进村,都会受到冷落和指责。于是,他们一次次地进村,一次次找村干部和村民谈心,彻底摸清了移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针对问题,要对症下药。摸清移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后,沈立荣开始一个个做工作。
张顺治,炉西坑村的村支书,在村里很有威信,是乡亲们的主心骨。但是,母亲年老多病,身有残疾,同母异父的哥哥陈仕元家境贫困,这些都是张顺治的心头病。沈立荣开始四处奔走,到残联争取资助款为张母看病;约上一群朋友参加陈仕元的婚礼并送上7000多元的贺礼……张顺治被沈立荣的诚心诚意打动了,他放弃了原来坚持的去永康的想法,决定带头去遂昌市的安置点。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张顺治的行动让村民从原来的冷淡、等待观望、甚至情绪性的对抗,逐步变成关注自己的安置去向。炉西坑村的村民们终于行动起来。一村推动一乡,大顺乡的移民工作终于有了起色。最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一“水平年”700人的移民动迁安置任务顺利完成。
信任,让我没有休息的理由
2006年初,沈立荣被调到景宁县政法委工作,任副书记。很多朋友对他说,这下你可脱离苦海了,长期担心他身体的妻子也松了口气。
可是,上班刚7天,县委副书记、县移民指挥部总指挥就找到他,要求他担任移民工作的副总指挥,“你是最合适的人选。”沈立荣不知道如何回家面对自己的妻子。
果然,知道消息后,妻子连饭都不做就躲到床上哭了,“你有肝病,这七八年都住了5次院了,又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你怎么还接这样的活呢?”面对妻子的哭诉,沈立荣无言以对。是啊,回想起这四年,他已经8个黄金周都没有休息,连续四年,几乎泡在了移民工作里,甚至被同事称为“工作机器”。
“这是对我能力的一种认可,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我没有休息的理由。”于是,沈立荣又投入到新的移民工作中,但却至今没有半分后悔。
呆在自己的家里还像“小偷”一样
无论是大顺乡的党委书记,还是移民指挥部副总指挥,沈立荣在移民群众的眼里就是个掌权者,于是来找他求情、办事的人络绎不绝。
“处理不好,这就是把刀!”沈立荣暗暗告诉自己,即便是自己的亲戚,也不能有丝毫的偏袒。
于是,沈立荣开始有意得躲避这些上门求情办事的人。甚至有一阵子,他不敢上街,生怕被人逮住说情。那段时间,为了应付不断上门来求情或办事的乡亲,沈立荣的妻子想了个办法:拿掉门铃电池,一到晚上,就把家里的灯关掉,躲在屋里看电视,谁敲门都不开。“呆在自己的家里还像小偷一样。”妻子抱怨道。从那时起,沈立荣还专门换了个双卡手机,下班后,就关了工作上常用的手机号码,只开小灵通,专门为工作上的急事联系。
有一次,移民江周法到沈立荣家里,沈立荣看他手里没有东西,也就没有了防备的心理。然而,趁着沈立荣上卫生间的间隙,江周法却偷偷地把5000元钱,塞到了沈立荣家的电话机下,出门后才打电话告诉沈立荣。事后,沈立荣通过邮局,把钱汇还给了江周法……
面对这些,沈立荣心里有自己的“谱”:法律是纲,政策是铁,能办的事,不送礼也照办,不能办的事,就是给座金山也不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