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5月14日讯 五月的台州,橘花盛开,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如春潮涌动。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之一,同时作为我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台州的民营经济已经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经济复苏。
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91.89亿元,同比增长2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22亿元,同比增长40.6%;全市外贸自营出口29.4亿美元,同比增长36.7%。
在这块希望的土地上,总规划面积760平方公里的台州沿海产业带,已成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平台,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去年新投产企业134家,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408.2亿元。
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说:“台州的民营经济正面临‘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也是进退消长的‘十字路口’,不进则退,小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台州经济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创新转型。”
从草根经济到创新经济——
激发民企主体活力
瑞典哥德堡,3月28日晚上,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这是全球汽车界的爆炸性新闻。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对这起被业界喻为“蛇吞象”的事件作出断言:“沃尔沃轿车将在发展迅速的中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吉利集团临海基地,一辆辆“吉利熊猫”正从这里运销全国各地。浙江豪情汽车制造公司总经理潘巨林告诉记者:“国际金融危机对吉利而言,更多的是机遇。近一年内,在国外,我们并购了澳大利亚全球第二大变速箱企业和沃尔沃轿车公司;在国内,我们将中誉汽车收入囊中。”
从草根经济到创新经济,从草根企业到跨国公司,台州民企迈出了惊人的一步。临海市委书记尹学群说:“我们通过组团式的蹲点调研,发现台州不少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结构单一,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内源型发展。因此,打破民营经济的民资路径依赖,实现民企的制度性突破是必由之路。”
新的活力源于改革。台州市通过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使民企的产权结构、治理方式更加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增强转型升级的主体活力。一项“股权重构三年行动计划”应运而生。从2009年开始,政府计划在3年时间内,按照上市公司的股份结构标准,帮助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的100家民营企业完成股权的改制。一方面,引入国资、外资、股资等,推动企业产权和经营权分离;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上市。
台州民企正在转型升级中“变脸”:杰克缝纫机公司是由当地阮氏三兄弟创办的家庭企业,但这家企业的大门口换上了一块新的牌子: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从“杰克”到“新杰克”,一字之差,却见证了这家企业股权的深刻变革。公司创办人阮福德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多位职业经理人,阮氏三兄弟的股权从原来的100%降到了75%。完成股权重构后的“新杰克”,今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60%,坐上了国内缝纫机出口的头把交椅。
与阮福德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天天物流公司的董事长梁军,她拿出49%的股权转让给公司其他管理人员、优秀员工以及外部战略投资者。
台州已有24家企业完成了股权重构,与之相对应的是,已有18家民企上市,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13家,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二,被业界誉为“台州板块”。
3月18日,“伟星新材”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伟星集团旗下第二家上市公司。在6年之前,“伟星股份”股票同样也是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的。一家民企竟然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但伟星集团董事长章卡鹏并不满足于此:“对伟星而言,我们的目标是上市4家公司。”
从先发优势到集群优势——
创造民企产业优势
在台州的医化企业中,海正集团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进入2010年,“海正”新招频出:在美国成立自主营销的分公司,投资980万美元参股美国赛金药业公司,新开发的聚乳酸生物材料参加了上海国际橡塑展……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海正”的新招是:从原料药向成品药和创新药物延伸、从国际代理向建立国际自主营销网络挺进、从传统医化向生物环保产业转型。
海正集团总经理白骅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海正’实现了逆市上扬,去年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同比上升25.8%和41.7%。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也表明了台州医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去年,台州的医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4%。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告诉记者,提升产业集群解决的是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问题。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后,民企的先发优势已不复存在,资本薄弱、发展方式与销售模式的短板却显现了出来。怎么办?通过推进产业集群提升,从而提升民企的创新能力、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主导地位。
以“海正”、“华海”等5家上市公司为龙头的台州医化产业集群,已经开始展示集群效应。台州目前已形成批量生产的化学原料药及其中间体500多个品种,成为世界化学原料药及其中间体的“超市”,通过国际认证的产品上百个,在国内首屈一指,是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
“华海药业”董事长陈保华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说:“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必须要有产业集群这座靠山。而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正是在这种意识主导下,“华海药业”在台州、上海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准新药、新剂型研发平台,不久前,这家民企还跨过大洋,到美国新泽西“药谷”设立了高端制药的研发机构。
台州医化、黄岩模具和温岭泵业产业集群,已被省政府确定为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台州市副市长虞选凌说:台州拥有35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全市产值超百亿元的块状经济达20个,构成了台州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为此,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意见》,通过在整合提升、配套协作、集约集聚上下足功夫,做好产业集群的大文章。虞选凌说:“我们要借助提升台州产业集群,解决‘低、散、弱’的低端化倾向,破解民营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矛盾。”
这股“劲风”,也从传统产业刮向了新兴产业。温岭市宝利特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这家以制鞋闻名的企业如今成了该市新能源产业的龙头。
“从鞋业迈向新能源——光伏产业,‘宝利特’也从过去走向了未来。”在参观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时,宝利特新能源公司总经理王伟兵告诉记者:“我们的产能还远远跟不上订单需求。”全年3亿元的订单让宝利特公司不得不加班加点生产。
作为我省唯一的县级新能源应用综合示范基地,温岭市的目标是建立包括光伏产业和潮汐能、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集群,5年内实现新能源以及嫁接新能源产业总产值100亿元。
从低端企业到高新企业——
再造民企发展动力
“模仿永远无法打响‘台州制造’,只有自主创新的精品才足以塑造台州民企的灵魂。”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宝石集团总裁阮小明告诉记者,“要充分发挥民企的‘杂交优势’,突破科技瓶颈、人才瓶颈。”
阮小明所谓的“杂交优势”,就是与大院名校、知名企业的强强“联姻”。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宝石集团主动出击,与多家名牌大学开展科研合作,建立了国家级的博士后工作站;与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共建宝石圣威电控研究所,开发引领国际潮流的电子花样机;与长虹集团加西贝拉公司共建台州铸造与精加工基地,形成年产5万吨缝纫机、压缩机铸件的生产能力……
“校企科技和人才合作成为民企从低端走向高科技的摇篮,从中也可以看出民企科技创新的渴望。”台州市科技局负责人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举办的一次全市性校企科技和人才合作洽谈会,全国27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台州1000多家企业共达成各类合作协议和意向3800多项。去年的校企科技和人才合作活动,也签订了3.4亿元的合同。
玉环县连续几年举办的科技活动周,则被民企老总们称为“科技大餐”,60所高校的500多名专家奔走在当地3000多家企业中,达成合作协议和意向353项,已实施200多项,合同金额达3.8亿元。
利欧公司的绿色系列水泵、双环公司的高精度变速箱齿轮……在台州21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均是引进大院名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的成果。目前,历经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的台州民企,已有74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一。
“自主创新是民营经济的发动机和第一驱动力。”台州市市长吴蔚荣深有感触地说,针对台州民营经济的产业特点,台州市构建了一批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包括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台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浙大台州研究院、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和上海高校台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将自主创新的血液注入民企鲜活的肌体中。
台州民营经济,像一列开往春天的高铁一样,满载着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渴望,向新的目标高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