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9月13日讯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省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积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加快转变商务领域发展方式,商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市场地位更稳固
外贸依存度越高,越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但在经历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人们发现,浙江外贸的地位反而更加稳固。
统计显示,浙江外贸总额去年占全国的8.5%,其中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为11.1%,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稳居全国各省市第四位。
市场地位不降反升,源自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带来的新动力。
通过支持企业收购国际品牌、引导企业注册境外商标等措施,一大批具有浙江特色和浙江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商务部评选的“中国出口品牌”中,我省共有51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同时,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省加快建设一批外贸预警示范点,收集和发布有关国际贸易摩擦信息。仅绍兴市就建成了8个省级预警示范点,涵盖纺织、袜业、领带、照明等出口主导产业。
一家家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凝聚成浙江外贸迎难而上的充足底气。今年上半年,我省实现进出口额累计1175亿美元,同比增长41.3%;其中,出口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在各主要沿海省市中居第二位。
遇挫更强的浙江外贸,成为浙江经济发展持续可靠的强大动力。初步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出口对我省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将超过30%。
制造腹地更宽广
我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不仅为商务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新空间,更为浙江经济的未来打造了新优势。
今年以来,我省成功组织举办了各类展会。1月在澳门举办了“2010浙江中华老字号暨浙澳名优商品展销会”;4月在北京举行了2010“浙江商品大集”;9月又在日本举办“第三届浙江出口商品大阪交易会”,这些活动为我省名特优新商品进入和做深相关市场,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我省还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居民生活流通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共有各类社区商业服务网点14多万个。总部在杭州的淘宝网现已拥有用户近9000多万人,实现年交易额10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网上零售商。
为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省还加快推动境外营销总部、专卖店和贸易代表处建设。在印尼等地的海外贸易中心已经开始运营,整合研发、营销接单、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提高了浙江产品的附加值。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为“浙江制造”提供了更宽广的腹地,也极大推动了我省内需市场繁荣,促进了我省内外需均衡发展。据统计,去年,我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2.26亿元,预计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突破1万亿元。
发展亮点更耀眼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省加强了内外贸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全省建成了30个区域监测点,定期监测1500家重点出口企业和1000家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运行状况,在全国各省市中首创开展外贸综合景气指数的发布。修订了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在设置的评价指标中,其中质量效益指标就占了50%。
浙江企业跨国投资也步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今年上半年我省对外投资额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2%,一大批境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资源合作开发项目落地。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省境外投资已从单项目型投资向产业集群式投资迈进。目前,全省已拥有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国家级经贸合作区3个。
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技术、品牌、销售网络和资源渠道,浙江本土跨国公司加速成长。今年3月,吉利汽车正式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提升了品牌、技术与运营水平,为浙江品牌全球化扩张提供了示范。
海外浙江人的网络资源,正为浙江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引进急需的资源、能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年2月,省商务厅聘请了首批17位“浙江商务代表”。
利用外资也稳步提质。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90家,投资总额140.4亿美元,重大外资项目投资的领域逐步从传统的轻纺及房地产行业转向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到2009年底,已有85家全球500强公司来我省投资设立了230家企业。
新商务,新契机。正在举办的“2010中国浙江商务周”的一系列活动,为浙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综合性商务大平台。通过将省内现有的部分展会、商务对接和论坛等活动整合打造,融合了国有、民营、外资各种企业主体,此次商务周促进了内外贸一体化,为浙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