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6日讯今年1至10月,全市环境监察机构共检查企业24825家,查处案件1246件,平均每天查处4件。昨天,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今年初以来,我市环保部门始终保持对企业监管的高压态势,积极拓展环境执法的深度和广度,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截至10月底,全市环保处罚金额达4303万多元,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数量和处罚金额为历年同期之最,处罚金额居全省第一。
“环保处罚金额创历史之最,体现了我市铁腕治污的决心。”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环保部门不断推动环保执法“转型升级”,注重源头监管、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呈现出“三大转变”的良好态势。
从末端治理到技术执法
自环太湖流域污水排放标准提高以来,造纸、电镀、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治污成本大幅提高,一些企业为此动起了“歪脑筋”,私设暗管、故意偷排等现象时有发生。
“以前,只要看看企业排污口,就能查到偷排证据。现在,企业排污口的水质一般都能达标。”市环境监察支队监察科副科长马哲峰介绍说,如今,简单地围堵排污口已经“out”了,与排污企业“过招”,需要综合进厂原料总数、生产工艺流程、污水处理效率等因素,科学测算污水排放量。
今年上半年,市区某印染企业屡遭居民投诉,经过检查发现,企业入网污水COD浓度仅为318mg/L,并未超标排放。然而,企业原水水样中的COD浓度却高达2110mg/L。“按照物化处理率计算,二级气浮均算去除率为50%,污水入网浓度在500mg/L以上,企业肯定存在偷排行为。”马哲峰介绍说,经过再次检查,执法人员在污水处理池边发现企业私设暗管。原来,这家企业在污水入网口处又接了一根软皮管,将气浮池内的污泥水不经处理就排入管网。
通过创新“技术执法”手段,全市环保执法检查从以往的只采污水排放口水样的末端治理,开始转变为测算数据的技术执法,通过对生产工艺、污水处理等环节的数据分析,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
从“突击式”执法到“主题式”监管
接到群众环保信访投诉电话,立即赶往污染现场查处,这是许多市民对环保执法的印象。不过,今年全市环保执法正在从快速、精准的“突击式”执法,变为阶段性的“主题式”监管,定期对重点污染行业进行“地毯式”检查。
今年初以来,我市环保部门陆续开展“春雷一号”专项行动、重金属污染整治、整治医疗废水专项行动等各类大规模环保专项行动,各县(市、区)也开展了如“夜鹰”、“护世博——碧空”、“绿剑”等环保专项行动,惩处了一批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排污企业,消除了一些区域环境安全隐患。
“通过集中优势执法资源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企业形成了更为严厉的环保执法威慑。”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春雷一号”行动为例,通过对电镀、印染、化工、造纸、制革五大重点污染行业的372家企业进行全面排摸,共发现52家企业存在超标排放现象,其中36家企业存在严重超标排放或私设暗管偷排、漏排等严重违法排污行为。
经过专项整治,一些重点污染行业的偷排偷放明显减少,环境信访投诉量逐渐下降。截至目前,今年全市环保系统共受理、调处信访5099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3%,信访处理较好率达98%,群众满意率达99.8%。
从“单兵突进”到“集团军”作战
跨区域、跨流域、跨边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直是环境执法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今年,全市环保部门在海盐县和嘉兴港区试行边界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基础上,全面实行县域边界环境联合执法机制,颁发跨区域执法证件,赋予环保执法人员跨界执法的权力,共同监管排污企业。
今年7月,嘉兴港区执法人员凭证进入交界地带进行环境执法时,发现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的浙江宝纳钢管有限公司把大量含油污水通过擅自开挖的明沟,排入附近河道护岸内侧,污水通过护岸缝隙渗入河道,造成河道严重污染。
“从‘单兵突进’到‘集团军’作战,集合了团队执法的力量,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环境质量。”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跨界执法,原来的执法“洼地”成为环保执法力量的聚集区,交界地带水质、空气等环境质量趋于改善。
深入内部合作,推进外部联动。今年,全市环保部门还积极深化杭湖嘉绍地区边界环境联合执法工作,与杭州、湖州等地开展联合执法,已组织四地联合开展了两次边界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了跨界环境违法。
据嘉兴日报 陈健 马哲峰 张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