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连心网 搭暖心桥 做贴心人
舟山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努力构建新时期群众工作新机制
基层工作的重点是服务群众。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对象、环境、方式,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而当前群众工作一些领域和环节缺乏制度安排,工作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直接影响了群众工作的实效。为加强社会管理服务,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2007年舟山市在普陀区桃花镇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试点,于2008年8月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于2009年9月在全省推开,近期该项工作还荣获了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2010年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经过3年多的实践,舟山市通过“网格化定位、多元化组团、常态化沟通、信息化运行”,探索以包干式、立体式、亲情式、一站式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制,构建起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机制。
一、网格化定位,包干式服务,实现新时期群众工作责任承包制。通过网格化定位,划定每一个网格服务团队的责任区,明确其“包管理、包服务、包教育、包提高”的群众工作职责,实现责任包干。一是包干服务区域。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根据社区(村)所辖范围、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合理设置网格,渔农村一般以100到150户为一网格,城市社区规模适当扩大,把全市4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2360个管理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相对固定的管理服务团队,实现管理服务结构由条状向网状转变。二是定位网格核心。以网格为基础,调整基层党小组的设置,把同一网格内的联户党员编入一个党小组,形成了“一网格+一党小组”的组织架构,使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层次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覆盖更加全面。三是创设海上网格。结合渔区工作实际,推行海陆“双网格双服务”,即根据渔船作业方式、作业海区和生产编组情况,同时划分渔区网格,对应网格组建“海上服务团队”。嵊泗县由“红帆临时党支部”牵头组建25支以渔民党员为骨干力量的海上救助团队,采取“联船、联户、联人”方式,在加强渔业安全管理、排解渔区矛盾纠纷、组织海上抢险救灾等方面,分片分组开展针对性服务,截止目前已成功实施海上救助21起,调解海事渔事、劳资等纠纷63起。
二、多元化组团,立体式服务,实现新时期群众工作资源大整合。着眼于资源整合,将党务、行政、群团、“两代表一委员”包括民间社会力量等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组建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条块之间协同性、互助性和综合性得到强化。目前,全市参加组团服务的人员达2.1万余人,共联系服务群众37万余户、97万余人。一是组建常规服务团队。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对应每一网格组建管理服务团队,每一团队一般由乡镇社区干部、片区民警、党小组长、片区医生等人员组成,以团队成员的多元化来服务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二是组建专业服务团队。积极开展在职党员“双角色双争优”等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活动,选拔一批由行业岗位能手、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组成服务团队,按各自特长和所从事的职业,分成法律、医疗、维修、教育等专业团队,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快速、专业的服务。如在渔农村推行“一社区一顾问”制度,设立社区法律服务中心,引导律师特别是党员律师融入网格组团工作,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三是组建主题服务团队。围绕社会帮困助残、项目建设、社会治安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特色服务活动,打造了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品牌服务项目。在光汇石油外钓岛储运项目推进过程中,定海区岑港镇组建由机关党员、社区工作者、老党员组成的重点项目推进服务团队,有力地化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类矛盾;岱山县秀山乡组建“空巢”老人管理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临时护理、精神慰藉、安全管护等上门服务。
三、常态化沟通,亲情式服务,实现新时期群众工作联系民本化。通过网格服务团队成员与群众“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沟通交流、即时服务,使一大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最快时间内得到解决,密切了党群关系。一是经常性走访。根据基层干部、医生、民警、渔农技术员、教师等行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作为社情民意调研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民主制度监督员、惠民便民服务员等“五个员”的作用,每年集中安排4次以上普遍走访,对每一网格内的群众实施全方位跟踪服务。部分乡镇还实施了“网格驻夜日”走访制度,确定每月10日、20日、30日为全体机关干部集中夜访日,变白天常规走访为晚上集中夜访,提高了网格走访效率。二是民主式恳谈。各地积极创新活动载体,结合重大项目建设、平安创建、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组织推行“相约星期五、有话大家说”、“干部听民生、共说连心话”、“民情通议事会”等载体,通过定期、定题、定员,广泛开展“基层事务民情恳谈”、“为民解困民情恳谈”、“政企联动民情恳谈”活动,深入到群众中开展真情恳谈,实现民情民意的直接、快速和全面沟通对话,推动民情恳谈活动的实效化、制度化、常态化。三是全程化代理。坚持分类管理、分级办理原则,对群众反映且能够解决的一般性问题,明确所在网格服务团队成员为全程代办人,快速办理。对重点问题和复杂问题,通过将问题进行集中分类,迅速提交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并对未及时处理的问题进行提示催办,逾期未处理的向县(区)网格办反馈预警,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问题提交者。普陀区依托党代表在党员群众中具有较高威信的优势,创建了“一室、一线、一团”工作制,即设立“党代表驻社区工作室”、推行“一线工作法”、组建“社区自治顾问团”,促使全区200余党代表实现全天候“履职”、全程化代理。
四、信息化运行,一站式服务,实现新时期群众工作手段科技化。以全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通过优化平台功能、完善服务流程、健全反馈机制,基本实现了一口受理、一网协同的“流水线”服务。目前,全市服务平台已为群众办结各类事项4.9万余件,办结率达到99.67%。一是优化平台功能。在完善数据查询统计、工作交流、网上办事等功能的基础上,调整充实基础数据内容,增加居民特长、技能等个性化信息,增强了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开通10639393短信平台,服务信息、群众诉求和办理结果通过短信方式,实现了信息在服务团队与群众间的直接传导,目前已发出、收复服务短信1800余万条;实行办理事项分类处理,将群众诉求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困难救助、农业生产建设、邻里纠纷等14种类型,实现了办理事项的对口流转。二是完善服务流程。群众诉求汇集到服务平台后,系统即自动受理,并按内容分类和流转程序传递给各职能部门限时办结,办结情况通过平台以短信方式或服务团队反馈给当事人。整个流程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中转点,连接职能部门、服务团队和群众等三方,实现了民情的流转处理。三是健全反馈机制。通过工作交流平台,服务团队成员撰写民情日记,记录、上传联系和服务群众情况,全市网格团队成员共记载电子民情日记17万余篇,并建立健全民情日记领导分级点评机制,通过乡镇联系领导、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三级点评,推动服务承诺事项的落实,实现对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办事情况的实时跟踪监督,提高群众工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