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长亭、孤舟、青山……11月底,在杭州梦栖小镇的艺汇丝路创作现场,一幅幅丙烯颜料画绘出中式风韵。浙江在线记者对话多位外国艺术家,听他们讲述中国意象带给他们的创作灵感。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表示,不论是早期在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还是现在的思想文化的交流,都是文明互鉴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文明既包括有形,也包括无形,未来文明互鉴也注重这两方面。”韦路说,既能让有形的交流更加深入与频繁,也能推进民心相通。
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艺术家对话”部分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举行。对话活动以“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八十多位艺术家分为五组进行交流对话。
遇见良渚,见证文明。在“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会场,浙江在线记者对话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他表示论坛为青年汉学家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舞台,有助于更多外国朋友了解中国。
12月1日下午,良渚论坛“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举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作交流发言。
12月1日,在良渚论坛“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用三个数字,向在座嘉宾分享了浙江的灿烂文明。
阿迪力·卡吾肯诺夫表示,提到“一带一路”倡议,他就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很好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站在这个高远的立意上,良渚论坛即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切片,又为世界“和而不同”的宏大文明图谱,添上了一块多彩的拼图。
文明互鉴,行稳致远。对于如何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这也是不同文明之间该有的相处原则。
良渚论坛,其内核是关于文明的对话。这场对话,事实上也是关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今日之青年,明日之栋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关键在青年。
春华秋实,随着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提出,中国对文明对话的重视正提升到新的高度。而相应的实践举措,也必将助力“一带一路”从第一个蓬勃十年,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