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和委员:食品安全应从原产地环境抓起
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一直很高,从2001年的毒大米,2002年的毒狗肉事件直到前不久的苏丹红、PVC保鲜膜事件,每一场风波都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老百姓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如今甚至已有些拿捏不准,到底吃什么才是安全的。昨天,在西湖边的名石茶苑,两会代表和委员围着早报圆桌,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任慧康赵圆媛
食品生产行业要提高门槛
主持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问题食品事件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媒体总是在说这个东西出问题,那个东西不能吃。有专家说这是食品生产的监管出了问题。各位代表和委员怎么看?
方丽槐:实际上这几年政府对农产品质量给予了高度重视。前几年,浙江食品委员会成立,明确了各部门职能,解决了职能交叉的弊端。杭州现在每星期都公布食品安全状况,覆盖面正逐渐扩大。但是,仍然有不少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能力,各部门联合执法以保持市场的有序操作。
茹宝麒:政府应加强监测力度,对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了如指掌,特别是工商管理部门在审批生产企业时应该明确生产细节。另外,应该增加不法分子食品生产环节的犯罪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其实食品和药品一样,都是重要问题,但我们在药品方面管理严格,而食品方面则相对比较薄弱。不法分子就看准了这个空挡和高额的利润乘虚而入。所以今后有人胆敢在这方面动手脚,就应该让他倾家荡产,增加他的犯罪成本。
王慧中:现在关于食品安全的协会行业并不多,光靠省级是不够的。我建议可以考虑在消协中设立食品安全的分会,发展县市级行业协会。要让政府牵头,深入基层,使组织机构更加完善。另外,现在管理食品安全的部门有很多,如果能联合执法,定期不定期地加大检查力度,可以更高效地达到监管效果。
黄祥勇:食品安全问题多,主要原因在生产者“点多面广”,不易集中管理。食品种植和加工过程都可能导致质量不合格。所以我们应该多管齐下,在种植方面堵缺口,杜绝不可添加物的生产,在加工销售过程中加大联动执法。同时,食品产业的门槛较低,要建立一个食品厂并不需要很大资本,这就使小作坊林立。因此我建议要设立“高门槛标准”。
建立标准化体系迫在眉睫
主持人:食品安全问题越提越多的时候,食品的标准体系也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被提出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成为食品的安全瓶颈。各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方丽槐:现在省内已有280多项农产品标准,但是我认为标准的实施要真正落实。标准化的建设首先要与国际接轨,满足国际化要求;其次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这样不但可以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更有助于将我国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王慧中: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太多、太乱,标准化体系和检验制度跟不上生产加工发展的速度。我们应该制订一项或几项与国际接轨的固定标准,规范标准体系。另外现在虽然有安全性评估,但是政府对食品把关相对宽松,我觉得食品安全性评估应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提高检验手段,建立检测的权威机构,及时公布国内外最新食品信息动态。
黄祥勇:有很多新的产品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标准。另一方面,食品的国家标准是最低生产标准,各行业也都需要行业标准,因此及早建立标准化体系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的食品竞争力不强,食品安全性未被国际认可,因此把中国的优质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标准化体系应当机立断。
要加强对原产地环境的保护
主持人:除去监管问题和标准体系问题,各位代表和委员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食品安全?
方丽槐:随着老百姓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应该建立确实有效的监察和认证体系。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加强对产地环境的治理,包括土壤、水以及投入品(化肥等)的监察和保护是一个重点。不过在这点上,浙江原产地保护做得比较好。
茹宝麒: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推进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革新,加速跟食品安全相关的产业的迅速发展。另外可发挥“名牌效应”,发展大品牌质量可靠商品,从而逐步淘汰家庭作坊式生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监管压力。
王慧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民素质要提高,随着经济发展,生产者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只着眼于短期利益。现在虽然有很多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无机食品,但是老百姓还是不知道什么食品是安全的,必须要查出污染源头,再针对问题有效解决。因此要对源头质量进行严格监督,发展生物农药新产业,定点销售,监察生产过程的卫生状况,避免病菌污染。
黄祥勇:食品安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质量安全;二是营养安全。对于营养安全,现在老百姓这方面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但总体相对薄弱。我们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如如何区分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等。另外我建议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举报基金,鼓励社会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任慧康 赵圆媛 编辑:何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