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李敏 实习生 邱璟璟
这一周,浙江在线记者分了几路,在做一件事情,体验高温职业。
从戴墨镜上路的高速交警到训练、灭火后脱了衣服直喊凉快的金华消防队员;从骑着电动车太阳底下满城市跑的快递员到高温电力吃紧、上路维修频率加速的电力作业者;从杭钢锅炉房铲煤的工人师傅再到下沙在建工地里的勤劳农民工,我们所体验的,仅仅是他们夏季里天天重复的高温工作的一小段时间。
一位记者回来说,受不了,真热!说的是大实话,喊热的不仅是记者,还有高速交警、工地工人、消防队员等等,以及他们,他们和他们。
这座城市陷入“热岛”。露天职业何处“逃遁”?其实,他们不能逃遁,一旦躲避,则高速秩序无人维护,火灾无人去救,电线没人去搭,钢材无人生产,以及楼房没有建设。
或许我们会衷心地对他们说句:“天热,辛苦,注意身体!”这些够吗?或许在我们坐在办公室或者吹着空调地当儿,想着是否能把空调调高一度,让外面的热风减少一度,再或者我们是否能尽量在高温天气下少开车上路而选择公共交通,让这座容积有限的城市尾气减少一升,或许,露天工作的他们,可以凉快一些,至少内心会凉快一些。
高温体验后,我们想追问:这些高温职业群体的高温费用都发放了吗?高温警报后是否可以轮流得到休息?防暑用品都配备齐了吗?
这些话题的背后,实际涉及的是高温立法的宏观命题。或许法律,可以根本保障高温下他们的安危,也就保障了公共秩序的有序、健康,以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