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拼车族”——网友“途途”口述“拼车”经历
2005年3月份,我们单位搬迁到了三台山路,离市中心比较远,那边几乎又没有公交车,上班对于我们来说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需要租用大巴接送客人,也因此和巴士公司有了经常的联系。大家后来坐到一起一商量,就想出了“拼车”去上班的方式了。
2005年5月,我们大家开始一起“拼车”上下班。“拼”的是那种可以坐七八个人的小区巴士,最早时候有两辆。从翠苑东二区开出,途径翠苑一区、九莲新村、浙大,再到单位所在的三台山路,绕了大半个城区,将分布各个小区的同事都接上。
每天我们十来个同事都一起“嘻嘻哈哈”地上下班,相互间地关系也融洽和亲密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也是挺开心滴。
不过这样的情况持续不长,因为油价等价格的上涨,拼车的人也开始减少。2005年的时候,一辆车子拼一个月是2000块钱,等到2006年就涨到3000块了。即便如此,开车的司机师傅也抱怨没有多少钱可赚。
此外,一些人买了私家车,或者是搬家换了住处,拼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2006年的时候拼车的同事只有11个人左右了。等到今年年初的时候,连车子也拼成一辆了。
因为搬家的原因,我自己“拼”到今年8月份就不再“拼车”上班。好像听说从那之后,早上的车子也停开了,现在只剩下一趟晚上下班后同事一起拼的车子了。
记者小结:
“拼车人”严小姐、车主朱小姐和记者三个人,从城西古墩路“拼车”到市中心的庆春路,总共耗时近一个小时。或许从数字看来,这个时间有点长。但是综合三个人的“拼车”成本和消耗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上班方式呢?
“拼车”的困难也显而易见,首先,“拼车者”的上班时间和路线要能相对“重合”;其次,相比较公交车上班而言,“拼车”的花费也要高出至少一倍,较高的资金成本或许让部分人也打消了拼车的念头。
不过,正如翟武军所写的广告语一样,如果要想“等车挤车不再继续,手机钱包不再被偷”,“拼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尤其对于每天拎着公文包“挤”公交车的“上班一族”来讲,用一个相对不是很高的花费,来换取一个相对轻松的上班方式,与一群或相识、或陌生的朋友在车上说说笑笑,大家一路上班,何乐而不为?
【网友互动】上班路,你选择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