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2月24日讯(记者 杨晓燕 通讯员 肖杨) 8月底开始,一场由国务院牵头开展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席卷整个浙江。在这场规模浩大、覆盖面广的监管“风暴”中,浙江的行动效果究竟如何?在给百姓送“放心”同时,整治是否也能为企业带来好处?记者今天就跟随国务院专项检查组去实地寻找答案。
商品准入的“绿卡”
地点:浙江农都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厅33-34号阳军副食品店
走进这家门面并不大的店里,墙上一块插着数张绿色卡片的公示牌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天金牌金华火腿”、“金华特制火腿”、“银象牌腊肠”……上面记录着食品店经营所有产品的名字。“这叫‘商品准入审验卡’,我们卖的东西必须证件齐全才能拿到这张卡,才能在这个市场里销售。”店主陈阳军说。
这些审验卡记录着各个产品的生产厂商、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等资料,同时资料也被输进农都市场的电脑管理系统里,以达到这里卖出去的商品皆可“追溯”。陈阳军告诉记者,“有了这样的审验卡,买家或老百姓来店里一看就放心了,对我们做生意挺有好处。”
[延伸]“商品准入审验卡”已在浙江不少地方被采用,这张卡片的意义在于,让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追溯”,如同上了一个“保险”。对于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等流通领域源头来说,这样的监管方式尤为需要。
QS,“通行证”
地点:临安横畈老人酒业公司
临安横畈老人酒业公司,一箱箱刚生产出来的陈年加饭酒发出诱人的酒香。看着齐整的厂房,崭新的设备,我们不会想到这里以前只是临安横畈镇上一个小小的酿酒作坊,当时甚至仅有一张工业用的生产许可证。
在这次整治中,他们投入了50万元,建起酿造车间、包装车间、化验室等系列厂房,还一口气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和“QS”食品市场准入证。凭着这张QS证,原来只在本地销售的小作坊酒,这下也能销售到外面了。
“我们已经开始打市场了。原来一年销售量50万,现在可以达到100万。”这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延伸]从浙江情况看,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饮店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制约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的“瓶颈”。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呢?在此次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对于小作坊,有关部门在明确界定合法性、传统性、区域性、低危性4个特征的基础上,采取目录监管、登记管理、开业歇业申报和质量承诺等综合监管措施,推广“五种模式”引导小作坊整合提升,用“堵”和“疏”结合的方式,给这些曾经的小作坊以新的发展活力。
饭店里的“笑脸”
地点:临安大王岭农家野味馆
一张大大的“笑脸”,就这么贴在临安大王岭农家野味馆的大堂里。它给消费者传递的信息很直白——“这家饭店卫生不错,欢迎来吃!”。
浙江省卫生监督局的蒋贤根告诉记者,这是我省在杭州试点的一个项目,就是以“笑脸”、“哭脸”的方式来对餐饮单位的卫生监督信息进行公示,让就餐者一看即知。这家店里贴着的“笑脸”,就意味着他们在卫生许可证、卫生管理制度、人员健康证明、主要原料采购索证等9个方面全部符合要求。
[延伸]记者了解到,“笑脸”、“哭脸”的公示制在杭州餐饮店的推行取得很大成功,不少餐饮店还直接将“笑脸”贴在了饭店大门上招徕顾客。对此,卫生监督部门表示,还将向全省进行推广。
在餐饮消费安全整治方面:浙江全省76669家食堂和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单位已100%建立了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全省县城以上城市的无证餐饮经营单位共有10889家,经整治,取缔无证单位4973家,无证经整改后合格单位5916家,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的行为,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已经杜绝。
小村里的“放心店”
地点:临安洪村华联超市
“原来一天的营业额是三千左右,现在有四千多元。”临安洪村华联超市老板娘马文仙这么告诉记者。马文仙口中的“现在”指得就是加入“百县万村放心店”之后变化。
马文仙经营着洪村最大的一家杂货店,以前进货都靠得是自己,自从加入“百县万村放心店”之后,副食品基本就由统一的物流企业进行配送,食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更多保障,村民也更愿意到她的店里买东西。
“我们一般一到两个星期就得配送个一次,很简单,打个电话就行。或者,像我们这样,在联网的电脑上直接下单!”马文仙指着她身边的电脑笑着说。
[延伸]为改变农村消费安全现状,自2004年起,浙江在农村地区开展了“百县万村放心店”工程。“百县万村放心店”工程是指全省的每一个行政村都要有一家放心示范店,放心示范店除了建立台账制度外,还有承诺制度,不合格食品下柜制度、消费争议处理制度等。通过放心示范店引导农村商店“走正道、售正货、树正牌”,全面推进农村消费安全建设。目前,我省已建立3万家农村示范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