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建起这座大桥?
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风高浪急的海湾,这里是台风每年经过的地方,这里是架桥跨度世界第一的海湾……如何在这样的地方顺利架起跨海大桥?
打下第一根桩、架起第一个箱梁、经受台风考验……夏真夫妇穿行在大桥建设者们中间,以作家的眼睛目睹着这一幕幕历史性的画面,并最终将他们完整而细致地记录了下来。
打第一根桩就是个一波三折的开头。用混凝土桩还是用钢管桩?钢管的厚度是学美国人的7.5厘米,还是压制预算的2.3厘米?用围堰法施工还是用钢吊箱法?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凭着过硬的技术,力排众议,用最少的预算,将只有2.3厘米厚的钢管桩,用钢吊箱法稳稳地打入了杭州湾的海底里。当初坚决反对的美国专家,甚至反过来向他们要资料,要把这个成功事例写到自己的论著中。
海上无风三尺浪,何况是以风急浪高著称的杭州湾,一年几次经过此地的台风,更是给大桥带来极大的考验。2005年,“海棠”台风来袭的时候,风高浪大,海水撞击桥墩轰轰作响。项目部党工委副书记黄光,带着在箱梁里避台的工人,将钢筋、竹胶合板等一切能用上的东西都用上,死死地把自己“关”在箱梁里,躲过一劫。
与台风相比,遇到一些世界级的施工难题,更让人备受煎熬。大桥南岸因为滩涂面积广阔,50米箱梁的架设成了横亘在施工者面前的最大难题。中铁二局项目经理部副总工程师刘乃生为了解决该技术难题,多次赶赴意大利,参与设计、沟通信息、翻译国外资料、与工人沟通……短短一个月下来,33岁的刘乃生竟然花白了头发。这“一月白头”,换来的是“梁上架梁”的世界级创新。
像这样的故事,《跨越》里记载的还有很多很多。
大桥“最可爱的人”们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当中,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大桥的建设中,‘最可爱的人’有很多很多,从总工程师到一线建设者,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夏真夫妇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时,最后说,应该用“最可爱的人们”这个词。
“要说大桥,就不得不说大桥总指挥王勇。历史已经将这两者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跨越》在“一个人与一座大桥”章节里,这样写道。
说到王勇,有个插曲得提提。6月7日的杭州湾大桥奠基新闻发布会上,王勇成了中外记者的焦点。面对日本共同社对于杭州湾大桥和日本明石大桥谁是第一的置疑,王勇巧妙地用“单跨”和“总长度”的对比作出回答,让日本记者心服口服。
还得说说王广杰,他是主桥班的班长。2005年11,台风突袭大桥。E15平台正在施工,平台极有可能被拉垮。王广杰硬是带着二十多人不顾性命冲上去加固,用安全绳将自己绑在主桥上操作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成功排除险情。后来,王广杰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更成了妻子女儿眼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