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8月26日讯(记者 梁国瑞 通讯员 孙湫词)8月25日,远在太平洋上作业的大洋20航次传来了好消息,20航次科考队员于8月23日、24日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了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洋中脊发现新的热液活动区,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据航次首席科学家、海洋二所陶春辉博士从“大洋一号”科考船上发回的报告称,8月23日,考察队员在东太平洋海隆1°S附近工作区通过电视抓斗和集海底摄像、温度传感器于一体的集成化拖体,在水深2747米海底取样成功,样品以硫化物烟囱体、块状硫化物以及多金属碎屑为主。通过分析样品得知,该海底热液区位于离轴火山口上,形似“鸟巢”,规模较大。24日,队员们再接再厉,在东太平洋海隆2°S附近工作区又发现了大面积弥散型热液区,并拍摄到大量弥散状烟和小型烟囱。该区域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观测。
据海洋二所副总工程师夏士旺介绍,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它的成因是:海水从地壳裂隙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热水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到附近的海底,像烟囱一样堆积起来。在“烟囱”周围,生活着许多耐高温、耐高压、不怕剧毒、无需氧气的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的发现都有助于科研人员研究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的生存进化方式以及生命起源问题。
此次在东太平洋海隆发现的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是继我国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首次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后,第二次自主发现新的海底热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