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10日讯
12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令浙皖地区的竹林被沉重的积雪压弯甚至大片倒伏,这不仅意味着竹材受损,而且明年的春笋生长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就在这关键时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方伟教授带领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十多位党员和专家,分赴浙江临安、丽水、安吉,安徽黄山、广德、宁国等主要竹产区,指导竹农开展抗击雪灾和灾后自救工作,培训林农5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700多份,有效避免了当地竹产业可能遭受的严重损失。
位于校园里的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基地是我国重要的竹类和经济林种资源保存基地,收集有一大批国内外优良的珍稀竹类和经济林木优质种质资源。为及时保护红秆寒竹、花杆方竹、菠皮绿筋罗汉竹、日本赤竹、花叶矢竹和铃子业平竹等200多个优良珍稀竹种和新选育的香榧、山核桃、杨梅、审认定良种,森林培育学科的党员冲锋在前,手持长竹竿,踩着泥泞,顶着鹅毛大雪及时为竹子钩梢、摇雪,预防竹杆折断,以最快捷高效、简便易行的方法保护竹子成长,为大量珍稀濒危竹种、经济林种“减负”,将优良种质资源的损失降到最小。
支部开展了“毛竹林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被列为浙江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项目组成员先后20余次分赴龙游、遂昌、衢江、安吉、临安等主要产竹县市,开展灾情调研和科技救灾。近3年,在项目实施区域开展培训80余场次,培训林农4000多人次,培养专业技术人员70余名。专家们及时为灾区送去了先进、实用的灾害评估、灾害控制、科学监测、灾害预防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有效推动了灾区的生产自救活动。在项目实施区域建立集中示范基地12个,核心区面积3.3万亩,示范推广面积7万亩。该项目实施区集中示范基地的竹林生产能力已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较非实施区域提前了2年。
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的党员和专家们长期开展的“科技支农”,尤其是冒着严寒第一时间赶赴各地指导竹农开展抗雪救灾,令各地的竹农们满怀感激。对此,森林培育学科带头人、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理事长方伟教授这样说道:“社会服务本来就是大学的职能之一,浙江农林大学致力于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