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百姓、执政为民,她将满腔热情倾注于群众工作
官路镇党委书记曹植森清晰地记得,2010年8月2日,王益群追悼会那天,千余名乡亲们冒着酷暑赶到殡仪馆。
那天,后里吴村70岁的村民吴冬香,踩着小三轮车赶到殡仪馆,来看王益群最后一眼。
“我本想在新房建好后,请她来坐坐,喝口茶,我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她的号码,可现在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记者在后里吴村采访时,听吴冬香老人倾诉无尽的思念。
后里吴村位于官路镇东面,数年前,建设工业集聚区、征用该村土地中由于沟通协调不够,双方发生冲突。此后几年,村民对镇党委、政府产生严重对立情绪,矛盾日积月累,村里发展基本停滞。
2009年11月,王益群受命担任问题村转化工作组组长。她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白天不在家,她就晚上去;一次敲不开门,她就跑两趟、三趟……
吴冬香老人住在山脚一间有50多年房龄的老房子里,墙壁开裂,楼板已经摇摇欲坠,后门就是大山,还正对着别人家的坟墓,一遇到雨天,山上的泥石随时都可能滚下来。那天,王益群走进老人破旧的家,被惊呆了。
“婆,这房确实不能住了,太危险,你不要慌,我一定帮你解决好。”王益群将这事记在心上。
王益群发现,村民意见最大的是觉得镇里工业用地批得快,而农民建房批地却十分困难,不少老百姓住的还是半个世纪前建的石头房、木头房。于是,她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在后里吴村启动旧村改造,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一期改建农居涉及87户人家。
说起王益群,70多岁的村民吴世探眼中噙满泪水。“当初我不该骂她,现在想向她说声对不起都没机会了。”看着宅基地上已经开建的新房,吴世探老人很懊悔。
当初为了村里旧房改造,村里每组的土地需要统一收回,重新分过。吴世探愣是想不通,没答应。每次王益群找他谈话,吴世探总是给她脸色看。“她一连找了我五六次,像她工作这么细致、这么为老百姓着想的干部,我们信她。”吴世探哽咽了。
“王书记身上有韧性,为了村民宅基地整理的事,在我们村整整忙了一个多月,一些村民起初不理解、不信任,拍着桌子开口就骂。但她总是很耐心,一户户上门做工作。”后里吴村村支书吴宝元神色凝重地告诉记者,“那时候,王书记的气色就不大好,经常见她揉肚子,只说老胃病,不打紧。有时候在村里一直忙到凌晨三四时,她就泡包方便面充饥。”
听说记者来了解王益群的事,81岁的增仁村村民徐彩娥步行赶来。
“去年,我的一亩八分田收了10箩筐的稻子,多亏王书记,我家的田才可以种稻。”老人流着泪告诉记者,之前因为高速公路建设,她家的田被临时租用堆放石子。公路建好,建设队撤了,田里的石子却一直没有整理,无法耕种。王益群听说后,自己和工作人员一起到老人的田里整整清理了10天。“去年4月,王书记还专门跑到村里来看我。我都没好好感谢她,她就这么快走了。”
一次,王益群无意间听驻村干部说起,大湾村村民王焕平因患食道癌动手术,家里欠下六七万元医药费,一家四口开支就靠他妻子一人打工承担。
王益群专门找到王焕平家。“不要灰心,日子总会好起来,我会帮你找找合适的工作。”王益群边说边将几百元钱塞到王焕平手中,“别嫌少,给孩子买点学习用品。”没过几天,她就帮王焕平在附近一家工艺品加工点找了份手工活,工作不累,每月也能贴补家用六七百元。
记者走进王益群曾经工作过的上张乡,百姓说不完她的好——
米坑村村支书张贤林不会忘记,是王益群帮助引进技术,发展高山蔬菜红茄基地。驻村两年,她每周都会请农技专家到村里指导农户。农忙时,她就帮着村民一起摘红茄,帮农户生火烧饭。如今,全村已有基地200多亩,每亩年收入5000元至7000元,许多村民脱贫致富,60多户村民盖起新房。
奶吾坑村村支书姚中富不会忘记,是王益群的努力,让这个远离县城的小山村通了公路。为保证质量,她在工地住了3天3夜督工。“以前,没有公路,村民到乡政府办事要跑15公里路,还要趟36个水潭,早上6时出发,晚上8时才能回家。现在,骑摩托车,半小时就能到乡政府。”姚中富说,如今,毛竹、木头运输方便了,很多厂商开车来收购。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4000元。“这份恩情,我们村民都记在心上。”
王益群在上张乡负责交通工作期间,20个行政村的康庄工程全部立项,10个村的康庄工程相继完成,而且每条路都是名副其实的廉洁路、优质路。
不少村干部、村民为了表示感谢,给她送过土特产,但她总是婉言谢绝。汤口村河道改建后,村两委买了当地产的大米送到王益群家,却被她堵在门外:“你们如果忍心让我当个不廉洁的干部,让我以后说话没底气,那就把这两袋米留下。”村干部只得背起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