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0日讯
采访车沿着光明路一路驶进余姚谢家路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干净的道路与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楼房。包括记者同行都不敢相信,这只是一个村。“还以为进了乡镇呢。”同行打趣道。
你可能想不到,13年前,这里还是个经济落后、农民增收慢、村庄形象差、社会矛盾多的落后村。总之,一个字:穷。
这13年里,谢家路村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为此走进谢家路村,与村干部和村民共处一天半,以期探索这个神奇的村子。
晚上6点半,一般人都下班了,在家吃完饭,看看电视,或到街上走走,而谢家路村委会大楼内的灯,却还亮着。
村支书钱建康和几位村干部,一直呆到9点才回家。
除了几位来大楼问问村事、拉拉家常的村民外,没有等来一位寻求解决问题或办理手续的村民。
这是谢家路村独创的村干部夜间工作制。每周两个晚上的6点半到9点,村干部必须轮流值班。这一制度,谢家路村已经坚持了十年。
说起村干部夜间工作制,还得追溯到2001年3月。
当时的谢家路村,由4个村合并,人口由800多人,猛增到4000多人,村域面积,也增加到5平方公里。
家大事多,但村干部的人数,还是只有10人。
人手少,村务工作多,村干部白天经常要出去办事,村民上门来找,不时遭遇“铁将军”把门。
“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看到这一情况后,时任村支书的钱建康,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商讨对策。
一个月后,谢家路村干部夜间工作制正式实施:每周两个晚上为夜间工作日,10名村干部分成两组,轮流上班。
说简单,简单。说难,也真难。这一来,村干部夜间工作制,愣是坚持了十年。
一本本夜间工作记录单上,既有涉及全村发展的村务大事,也有小到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
“我们白天要干活,没工夫来村里办事,正好夜里来。”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
十年来,夜间工作记录单,真实地记录了谢家路村的发展变化历程。
记录单里的事项,已由最初的平均每晚十多起,降到目前的二三起。
这个村级可用资金曾不过9万元的穷村,到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3万元,村级可用资金1338万元。
通过村干部夜间工作制,榨菜污水倒进水渠而引来恶臭的问题解决了;企业铺设电路程序加快了;道路拓宽工程实现了……
如今,走进谢家路村,就像走进一个大花园,村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等各类待遇。
党员带头,村民监督,还能向村党委不时提出关于村子建设等各方面的意见提案。
在村党委的不懈努力之下,党员积极发挥在村子里的带头示范作用。
一村民告诉记者:“党员与我们百姓确实不一样,他们带头做村里决定要做的事情,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村干部夜间工作制,现已成为村民与村干部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钱建康告诉记者,谢家路村作出的每一个决策,实施的每一项工程,都要以村民满意不满意、村民高兴不高兴、村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要村民需要,村干部夜间工作制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