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记者特别报道 (记者 梁国瑞 叶海) 根据国际经验,都市圈的形成,其经济融合的功能往往会使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城市定位、区域规划都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先例有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等五个国际级大都市圈。
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被普遍解读为继五个国际级大都市圈后的“第六个国际级都市圈”。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在加速推进这个都市圈融合的同时,也正催化着长三角城市群进行新一轮的城市定位。
16人的麻将
“长三角”都市圈有16座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这16座城市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2%,人口占全国10%,却创造了全国20%以上的财富,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综合组专家陈建军分析说:“这种相互临近的都市连绵区让他们的公共设施、环境保护、道路交通、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在获得共享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竞争问题。”
尽管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已在市场、资源、金融、信息、人才等方面达成了合作交流共识,签署了合作协议,但行政区划这面“看不见的墙”依然存在。各中心城市既害怕别人“动了自己的奶酪”,不愿拿出来分享;又觑觎他人碗里的奶酪,想为我所用。“整个大都市圈处在被各种弊病所困扰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就陷入了畸形的怪圈。”陈建军说。
因此,有人将这种怪象称为“16人麻将”:各个城市以行政区划为主,各自为政,出现缺乏核心辐射源、产业链条薄弱、区域协作机制亟待建立、区域交通体系尚未健全、区域内城市层级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城市间的分工和定位不明确,“碰车”和“撞衫”成了家常便饭。比如,浙江嘉善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和苏州国家高新区都以生产电子元器件为主;浙江海盐的新城以培育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信息电子等为主,而大桥南岸的杭州湾新区同样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主,重点引进龙头型、科技型等高端产业。
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对于经济循环的不利可想而知。“各个城市亟需进行新的分工和定位。”陈建军旗帜鲜明。
如何找到合理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路子,破解“城本位”思想,推进长三角16城间的资源整合,在一体化的平台上实现“同城效应”——这个话题正摆上政府和产业界人士的桌面。
2008年5月1日,S形的大桥,将使把长三角交通版图从V字型蜕变为A字型。据测算,从V到A的这一“横”,在今后的20年内,将降低运输成本410亿元,节约旅客时间定量换算约为65亿元,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约为45亿元,此三项社会效益合计就达520亿元。
城市群是在城市间产业和职能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结果。就像一道丰盛的自助餐,必须用各种各样的菜肴来组合,才能满足更多人的选择。“这就需要各城市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色,承担不同的职能分工,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城市群整体效应和综合竞争能力。”陈建军认为。
杭州湾跨海大桥,正为长三角城市群重新定位并实现同城效应,起着拨云见日的作用。
16城的努力
长三角16城的执政者们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城市分工和定位对于自己的意义。
上海,无可厚非的是“第六个国际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换句话说就是16城“带头大哥”。在“带头大哥”的规划中,明确要把自己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大桥的建成,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将可以实现地更加顺风顺水。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形成,不仅需要庞大的经济腹地,还要一个分工明确、合作默契的港口群作支撑。借助大桥,温州、台州等浙江经济的核心区将与“带头大哥”更加“贴心”,腹地作用强大。同时,北仑港、太仓港、乍浦港与上海港形成的合力,也将使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如虎添翼。
宁波,借助大桥带来的优势,发展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则变得更加清晰。
大桥变换时空,大量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将川流不息地从宁波经过,上海对宁波的辐射作用更明显了,宁波则开始走出长三角的“深闺”。宁波一位政府官员就曾预测,到2010年,宁波将能实现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目标。
杭州,打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成为执政者的选择。同时,依靠自身强大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浙江全省的创新创业平台;依靠省会城市和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成为长三角服务业汇聚地,也成为明智而现实的选择。
有识之士曾经指出,杭州湾沿岸乃至苏南等地,最羡慕杭州之处就是拥有很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浙江大学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下沙和小和山两大高教园区里,也汇集了众多院校,巨大的人才资源成了杭州的“王牌”。近年来,诺基亚、UT斯达康、东芝笔记本电脑等世界著名企业相继落户杭州,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这里的智力资源。
此外,得益于省会城市和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杭州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也明显快于区域内其他城市。人们注意到,近年来,杭州一方面致力于继续扩大自身的这一优势,另一方面也把“吸纳上海服务业资源”作为一个重点。在商业领域,家友、万家福等超市都完成了与上海的“合纵连横”步伐,金融、会展等领域的合作也正在悄悄进行中。
嘉兴的建设目标有三个:长三角交通的节点城市;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经济平台。嘉兴人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杭州湾只有上海港和宁波港两个大港,嘉兴港的定位则是上海港或者宁波港的配套港和喂给港。
成为宁波都市经济延伸和扩张的“桥头堡”也是嘉兴的一个必然选择。这种“桥头堡效应”表现在嘉兴为宁波产业的专业化和向外扩张提供了空间。在宁波土地要素成本因素的驱动下,慈溪、余姚等地的宁波制造业以大桥为纽带可以转移到土地价格较低的嘉兴地区特别是海盐大桥新区。
除了上海、宁波、杭州、嘉兴,长三角16城中的其他12城,也在积极探索和寻找着自己在大都市圈中的角色。找准定位,站稳脚跟,将是他们在这个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进一步抓住机遇,亮相世界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