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邬爱其
浙江在线10月26日讯今日早报计划在历时一年的全球“走读浙商”系列报道中,通过遍布全球的走访,探索和寻找浙商发展的未来之路。这一报道引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走读浙商’的活动意义深刻,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重大课题。”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说。
在这个重大课题下,昨天在“走读浙商”中期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浙商目前面临的危机作了探讨。
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
现阶段浙商有哪些危机?
“虽然产生了很多亿万富翁,却没有支撑性产业。”
外界评价好,但危机四伏。这是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周冠鑫对现阶段浙商状况的概括。“近5至10年浙商发展的劲头没那么足。如果目前战略转型突破不了,资本外流和发展不足的颓势期即将到来。”显然,周主任对浙商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周冠鑫认为浙商发展脚步已出现放缓。他打了一个比方,“同样处于沿海,近几年的江苏发展飞快——浙江省内民营经济创造的价值是1.3万亿元,而江苏省民营经济创造的价值有1.7万亿元;江苏的私营企业户数目前是91万户,浙江则只有56万户。”周冠鑫在研讨会中指出,浙商面临的是几个方面的转变。
“我们必须从投资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变。”周冠鑫指出目前有很多浙商非常热衷于钱生钱的游戏,“因为很多人赚了钱不知道投向哪里,就去做房产,或者投资矿产,进入资本市场,去做PE,虽然这样产生了很多亿万富翁,但是却没有大的支撑性产业。”
周主任分析,过去浙商能从浙江模式中走出来,得益于有好的商业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人多地少的资源限制,政府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而目前的浙商大多属于家族性产业,家族产权的社会化开放度不够,面临企业交班的不顺畅,“最大的问题是产业坚守不够,创新动力不足。在实业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过早陷入资本游戏,追求短期获利,对浙江产业的发展并不利。”
“现在的浙商并不是肯吃苦就能干出来的,接下来企业要发展,就得跟着国家的战略走,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就是要从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转变。”周冠鑫说,“未来的浙商家族企业应该更开放一些,要从要素导向向创新导向转变,逐渐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创造更好的商业模式。”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邬爱其:
为什么浙江出不了“宜家”?
浙商和外商,还有几十年的差距
“浙商其实是个很小的概念,但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浙江来说,如果能全面研究这个问题,留给后人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邬爱其将“走读浙商”系列报道与一项专业性的学术研究相提并论。
邬爱其出身海宁,提起浙商,他自言也有一份骨子里的“情结”。尽管他表示,用“出身地”界定一群企业、企业家,在学术界也并不多见,但历年来他的不少学术论文和课题,都是以浙江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的。
去年,他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密歇根大学Ross商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期间,他不但对浙江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战略管理、产业集群等方面作了研究比较,也对广大海外浙商的生存模式、思想诉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许多人对浙商在海外的生存很好奇,究竟是赚得盆满钵满,还是处境比在国内艰难?事实上,我在美国接触过许多浙商,他们的圈子和在国内没有明显差别,同时,海外环境会催生华人更紧密地‘抱团’。”
邬爱其表示,不少海外浙商看似融入了当地的产业链,但其实生活圈子“狭窄得令人吃惊”。“在美国,我发现很多浙商的生活模式基本是这样的:买日用品去的是华人超市,吃饭去的是华人餐馆,就连周末活动也与华人相关。”
他坦言,尽管海外浙商大多秉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但他们大多能复制国外的商业模式,却做不了某一行的“开山祖师”或“教父”。究其原因,往往是在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西方的企业生态演化非常漫长,复制国外产业的模型或技术很简单,但要创新、升级一种商业理念或模式,就不是这么容易了。比如很多浙商都是制造家具的,但始终无法像瑞典的家具品牌‘宜家’那样全球畅销,就因为后者创造出一种新的家具营销概念。这一点上,浙商和外商,还有几十年的差距。”
据邬爱其的总结,在未来一段时间,浙商如果将目光放在全球,必然要面临企业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很多浙商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既不是资金,也不是政策环境,而是管理能力上的欠缺和不规范。尤其是一些基于家族网络的管理模式在浙江十分普遍,但往往都制约了企业的科学发展。”
对于早报的“走读浙商全球行”系列报道,邬爱其给出了不少建议。对于浙商典型的选择,他认为应该摈除一些外界赋予的光环头衔,强调企业的社会领导力及社会责任。
“传统概念上,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首先个人资产得达到多少,而忽视了他的企业究竟发挥了多大的社会作用,比如纳了多少税、吸收了多少下岗人员、解决了当地哪些问题等方面。今后,应该更重视挖掘和强调浙商的社会责任意识。”
邬爱其提出,研究浙商不应局限在一些名气大、外表光鲜的企业家身上,“可以报道一些在投资创业中折戟而归的浙商典型,譬如一些不顾政策舆论盲目投机,最终血本无归、名誉扫地的人。无论对于外行人还是业内人,这些例子带来的震撼和意义并不逊色于一些知名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