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注
·浙江物流业如何转型升级?"信息化"成为共识
·浙江经济上半年保持健康较快增长 GDP同比增长13%
·科技官员与经济专家同台网聊:块状经济如何转型?
·吴晓波勾画块状经济转型蓝图
·146家龙头企业带动整体发展 品牌培育还需较长过程
综合消息
·中心镇集聚辐射渐成气候 温岭,转型有了新支点
·浙江产业要“借力”央企 切实改变“低小散”状况
·产业转型持续创新 恒逸:持续创新引领高端发展
·“十二五”宁波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家解读百姓热议城乡体制改革助力杭州新型城镇建设
典型报道
·学习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杭州三城合璧新愿景
·用创意改造传统产业 湖州纺企进军网游业
·舟山:利润率不足3% 出口企业"云集"水产业
·220千伏舟山大陆联网工程度"满月" 金德水到贺
·浙江民资涌入光伏产业渐成规模 朝阳待喷薄
图片新闻
5年发展胜过以往40年
科技创新造起电动汽车
宁波架起通向世博大桥
杭州湾新区要做新浦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转型升级不动摇 四大建设再登攀 > 综合消息 正文
创业创新转型升级——“十一五”浙江田野硕果累累

  创业创新转型升级

  ——“十一五”浙江田野硕果累累

  浙江在线12月14日讯农业物质装备日趋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从浙江农业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为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扎实的物质装备基础。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1.大力推进农田标准化建设,改善农田耕作条件和地力质量,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我省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灌得进、排得出的要求,高标准推进农田改造,并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的“三新”配套,使农田硬件和软件条件同步改善。目前,15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占全省基本农田总量的55%。

  此外,还着力提升标准农田地力。实施以平原为主、地力培育为主要内容的二等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试点,已完成地力培育工作量268万亩次。全省还发展冬绿肥290多万亩,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155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850.6万亩。通过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建设先进的节水灌溉体系,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围绕粮食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农机化扶持资金10.3亿元。预计到今年底,拥有农机总动力2425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动力数86.6千瓦,粮食生产机耕、机收、机植保、机排灌水平分别达78.6%、79.0%和91.8%和100%,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从原来的43.3%提高到61%,除机插、机烘环节外,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十一五”以来,各地把强化农机与农艺的协作配合作为破解制约农机化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建有农机化示范基地619个、育秧中心3026个。依托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农机、农艺部门紧密配合,水稻机插面积在短短四年内从几千亩扩大到192.93万亩,粮食机烘能力从3.8万吨提高到60万吨。

  3.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先进适应设施装备推广,农业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

  设施栽培发展迅速。设施栽培应用已从城郊保护地向远郊农村发展,应用作物已从蔬菜瓜果扩大到花卉、水果、茶叶、食用菌、竹林等多种经济作物上,2009年发展到150万亩,比四年前增长54.6%。土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目前,全省设施农业年总产值150多亿元,平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

  畜牧养殖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设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80%以上。此外,设施渔业生产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设施养殖效益显著提高。全省现有水产设施养殖面积24万亩(占5%),比2005年增长92.0%,实现养殖产值51亿元。

  农业越来越“绿色”

  “十一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按照《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坚持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投入减量与生产清洁、污染防治与废物利用,扎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1.从污染治理入手,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全省围绕省政府“811”环境整治与保护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据测算,整治后,年可处理污水1851万吨、粪便203万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2.8万吨、氨氮1.0万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

  2.从清洁生产入手,大力推广肥药减量控害技术。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抓手,大力实施化肥减量控害增效工程,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522.71万亩次,减少农田化肥投入(折纯)34.42万吨,实现节本增收51.65亿元。据抽样调查,全省蔬菜每亩每季平均用药次数明显减少,使用农药的平均含量较2005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每亩每季平均农药商品剂量由218.4克(折纯)下降到150克(折纯),平均农药成本由65.50元下降到56.25元。

  3.从废物资源利用入手,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推进农业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促进农民节本增收。到2009年,全省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4.38万只,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11478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沼气工程5.8万处。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产沼气360立方米,每户可节约燃料支出800元,将沼液、沼渣用作有机肥,每户可减少农药、化肥支出400元,合计可为农民增收节支1200元,按全省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1.78万户计算,可为农户节本增收1.41亿元。

  4.从农作制度创新入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结合各地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和种养习惯,推广应用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既消纳农业废弃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又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节本增收。如奶牛-牧草、稻鸡轮作、稻鸭共育等农牧结合模式,既可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又可就地消纳畜禽排泄物产生有机肥,提高农产品品质。

  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完善

  五年来,我们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满意、农业发展、农村和谐为目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革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监管体系,农村经营管理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转再上新台阶。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已有八成县、近半乡镇和近三成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共流转出了承包土地684.17万亩,比2005年底增长了91.7%。全省农业经营主体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506.2万亩,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其中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206.2万亩,是2005年的3.2倍。

  2.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体系全面革新,村级民主监督、乡镇会计监督、县级审计监督、网络实时监督、责任落实监督“五位一体”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累计1497个村完成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93.9万农民变为股东,年分红人均增加财产性收入约700元。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09年全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03.3亿元,村均收入65.5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速分别达13.9%、17.6%。

  3.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开创新局面。截至2010年9月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9464家,成员82.4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377.0万户,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大大提升。并涌现出了一批大社强社,全省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专业合作社达1177家。

  4.农民负担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反弹体系初步建立。一事一议筹资劳工作扎实推进,财政奖补政策取得开创性“突破”。五年来,有效确保了农民负担继续减轻不反弹、确保涉农负担恶性案(事)件和重大群体性案(事)件不发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代农业发展更有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省紧紧抓住和用好中央加大扶持“三农”发展的良好机遇,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农业现代园区为主平台,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粮油、畜牧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设施农业及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构建种养加配套、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加大支农投入力度,保障农业基础地位。“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的支持,支农资金总量实现突破性增长。五年间,浙江省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从2005年的86.1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36.73亿元,增长了2.75倍,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连续5年保持在120亿元以上。支农资金的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注重民生的政策资金投入和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为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2.加强政策引领,确保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紧紧抓住这个“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现代园区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相配套的农业宏观政策。这些政策对我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向功能多元化、结构高效化、技术高新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机械化的目标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3.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完善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制度保障。“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部署,全省农业系统全面落实农业依法行政工作,积极推进农业法制建设。共出台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办法》、《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等法规、规章。到目前为止,我省现行有效农业地方性法规7件、省政府规章12件。农业产业发展、行政管理法律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意识日益提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撑。

  十大产业领跑浙江农业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优势农产品的集聚度和品牌效应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区域特色、规模经营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培育了一批组织化、规模化、合作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为有效提高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1.生产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和效益不断提高,截至去年,产值比重已达农业总产值的77%,其中蔬菜瓜果、肉类、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产量大幅增长;生猪、奶牛、家禽等基本实现规模化养殖;蜂产品、茶叶、蚕茧、食用菌等产业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

  2.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初步形成了浙西北蚕桑、浙北平原及沿江沿海和浙中浙西南蔬菜、浙北油菜、浙中茶叶水果等多个优势产业带(区),形成10万亩以上水果产业规模县(市、区)16个。其中,蔬菜产业的榨菜、茭白、花菜、西兰花等特色品种成为全国区域性重点产区。

  3.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全省发布省级农业地方标准578项,各类农业标准规范2569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种植业基地占耕地面积的38%。

  4.经营水平较快提升。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育,2009年底,全省拥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215个,带动农户882.0万户,联结基地1723万亩。全省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茶叶、果品、畜牧、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精深加工20%以上,初加工40%以上。

  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农业改造,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以农民信箱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功能日益增强。农民信箱已拥有实名注册用户236万户;累计发布各类农产品买卖信息127.4万余条,日点击量达200万次左右。五年来,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和联系沟通达成农产品交易额66.5亿元,减少营销成本3.2亿元。

  2.科技推广服务不断深化。通过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责任农技制度建设,全省共聘责任农技人员18262名,包括县首席农技推广专家948名、县农技指导员5139名、乡镇责任农技员12175名,实现了农技推广队伍的接线联网、包村联户和部门联合,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村入户,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3.质量安全监测服务积极跟进。目前,全省农业部门开展定量检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共49家,主要检测仪器设备1516台/套,价值1.66亿元;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测点215个。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我省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稳中有升、总体较好。

  4.生产作业服务加快发展。以生产型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和引领,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快速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因地制宜推行“菜单式”、“托管式”、“全程化”作业服务。2009年,实现农机化作业收入128.3亿元,占农机经营总收入的85%。沼气专业合作社等沼气服务组织加快发展,促进了农村能源服务事业的发展。

  5.产品营销服务持续拓展。目前,全省已在65个市、县(市、区)建立了农产品营销管理机构。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引进了全省32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000多种优质农产品。

  6.金融保险服务稳步推进。目前全省已有1000多家合作社通过信用评定,累计贷款授信45亿元。在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户自愿”原则下,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推进,目前绝大部分县都已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基本覆盖全省各地主导产业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辛勤铸就辉煌励志再展宏图 “十一五”浙江农业发展成效
·勾勒产业新图谱 衢州开发区“十一五”发展探秘
·温州人均GDP首超5000美元 达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至去年底宁波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1425公里
·义乌市提前三个月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