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1月5日讯 (见习记者 梁国瑞) 从今年的10月1日开始,浙江全省新华书店300多个连锁店和近百个农村小连锁网点同时启动“低价适销书工程”。全省新华书店系统将近1.5万个图书、音像品种以原定价7折到9.5折的优惠进行销售。
新华书店的这次“低价适销书工程”被媒体普遍解读为“低价风暴”。11月5日,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召集全国130多家中小出版社会谈,并正式向图书出版界宣布了浙江新华书店此次行动。
早在“低价适销书工程”实施之初,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掌门人,也是此次行动的发起人周立伟就曾预言“低价适销书工程”将对整个图书出版行业产生震动,并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一个月过去了,浙江新华书店的“低价风暴”在浙江图书出版市场掀起了什么样的“风雨”,又将对中国图书出版市场这个稍显“畸形”的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网记者试图通过多方业内人士的解读为广大网友解答这样的问题:浙江新华书店的“低价风暴”到底带来了什么?
“新华书店也打折了!”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句话,竟然是浙江新华书店的掌门人周立伟说的。
在此之前,“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不打折”这样的概念已经成为图书消费者的习惯性思维。事实上,不仅浙江新华书店如此,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如此:除非卖场搞活动,不然正版图书在新华书店是鲜有打折的。“正如美国的一些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肯降价,新华书店宁可把书退回出版社也不会打折。”一位网友在浙江在线留言版上的这句话,虽然刻薄,但确实道出了图书出版行业的“畸形”生态。
确切地说,图书出版行业的这种“畸形”生态来源于长期存在于图书业的“统一定价制”和“价格双轨制”。图书甫一面世,出版社就为图书定好了价,书店则按出版社给的进价加上自己的流通成本进行销售,出版社给书店多少折扣完全是出版社与书店之间的事情,与图书消费者无关。而在图书下架以后,书店往往将这些滞销图书再发还给出版社,按约定折扣收回价格,双方的货款结算往往在这个轮回结束以后进行。然后出版社再对这批库存书进行处理,或低价处理,或重新制成纸浆——往往只能收回定价的0.2%——进入下一个轮回。因此,在图书市场,“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不打折,图书市场特价图书非正版”的双轨现象已经为行业所习惯。
对于出版社和书店来说,这种行业生态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出版社的图书无法正常出售,其劳动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而图书回库处理则会产生极大的价格风险;书店将滞销的库存书退回出版社,也要承担一定的物流支出。
社店之间的博弈无时无刻存在着。此前双方也做过一些尝试,试图让彼此能在这种博弈中共生共荣。“低进高出”和“高进低出”就是这种博弈和尝试的结果。然而,这两种尝试都被实践证明无法长久持续:“低进高出”伤害了出版社让利于读者处理库存书的积极性;而“高进低出”则损害了发行销售部门——书店的切身利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出版社的库存书已经达到4000亿的码洋(定价x复本数)。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低进低出’,出版社以较低的折扣给书店,书店同样以较低的折扣让利给读者。这样,既盘活了出版社大量滞销的库存书,又可以让消费者得利,提高书店的复本销售量,从而达到产业链的多方得利。”周立伟提出这样的解决办法。
如何实现多方得利?
如何实现图书出版市场产业链的多方得利?这是困扰整个图书出版行业的一大难题。
“省级新华书店的信誉都不大好的。”周立伟做客浙江在线直播室时说得非常直接。出版社为及时处理滞销图书,往往比较乐意让书店在图书滞销之后直接打折出售,而很多书店的做法是,按照出版社的意思降价出售。但问题是出版社看不到书店的销售清单,书店的回旋余地非常大,“他们将原先原价出售的一部分图书数量也算到降价出售的图书数量里面,一起向出版社结算回款。久而久之,出版社也不愿再做这个冤大头。”出版社与书店之间的互不信任,让图书低价处理变得异常艰难。
“我们可以做到,而其他省级新华书店做不到;但又能完全让出版社放心的就是,浙江新华书店系统只有一台电脑,所有销售清单完全可以对出版社公开。”浙江新华的这套网络系统和行业诚信,让出版社找到了“感觉”,也让社店之间重新建立起了信任。
接下来的事情顺理成章。浙江新华书店从出版社的库存书里选取一部分图书进行低价适销,出版社给出的折扣是定价的30%(非低价适销书的折扣一般是定价的60%),然后书店加上物流、管理成本等,顺延40个点,读者能得到的折扣便是定价的70%(8折)。社店之间实行“实销实结”制,一般每2个月双方就会结算一次。书店向出版社提供所有销售清单,这也是出版社与书店之间最重要的“诚信纽带”。
对于这类库存书,如果在新华书店的卖场里以“低价试销书”的折扣仍然滞销的,按照双方的协议,半年后的折扣将自动降低10%——出版社给出的折扣降低10%,书店给读者的折扣也相应降低10%,以此类推。
这样,出版社可以借此平台合理处理大量库存书,并大大提高图书复本的销售量;书店则可以通过增加图书复本的销售量来提高总的销售额;而读者则享受到切实的折扣优惠。图书出版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方都将因此受惠。
“今后,只要是从出版社以定价55%折扣以下进货的图书,一律按照‘低价适销书’的标准进行销售。”换句话说,只要出版社给55%的折扣,书店则以95%的折扣出售,出版社给出20%的折扣,书店则以60%的折扣出售。中间40点的利润按照双方约定,作为书店的正常成本。
图书“低价适销”是多赢之选
1.5万个品种、总量在1.4亿件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原定价7折到9.5折的优惠在全省进行低价适销。这个席卷全省新华书店的打折行动,被媒体称为“低价风暴”。省级新华书店如此大的动作,浙江新华创下了是建国以来的全国图书出版业的首个先例。
正如周立伟分析的一样,由于出版社、书店、读者三方之间的博弈,此前的图书市场是“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不降价,图书市场特价图书非正版。”双轨并行,“读者找好书难,好书找读者也难。”读者普遍认为图书价高买不起,出版社又认为图书价低没钱赚;书店要求出版社降价,出版社希望书店打折。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出版社宁可图书存在书库里,也不愿降价贱卖;书店无法从出版社低价进书,因此也不愿打折;而读者则基本不可能在新华书店买到大量的打折图书。
“这种做法比较好,如果这些图书能卖得出去的话,将是多赢的举措。”浙江美术出版社发行部总经理任纪强说的多赢,指的是出版社、新华书店、读者以及整个图书市场。
对于出版社来说,盘活死库存的图书也许是最大的诱惑,而每个出版社几乎都会有大量的库存书。例如科普类、生活类图书,每隔几年基本都会有新的版本出版,但基本内容不会有太大变动。如果这类图书刚出版的时候就滞销的话,很可能就会被大量积压在出版社书库里,并且重新上架基本无望,成了死的库存。“现在,很大一部分死的库存书被盘活了,虽然出货的价格比正常的图书低了一半左右,但出版社毕竟能回笼一部分资金。”另外,通过销售一些好书来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也是出版社放下的一根“长线”。
新华书店既是这场“戏”的主角,也是幕后推动者。读者口碑和行业地位,对于每个省的新华书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自己不失利而让利于读者,浙江新华书店在这次“借花献佛”中得到的,不仅是省内广大读者对新华书店的良好口碑,同时也有望成为推动出版物流通市场价格变革的领军角色。
“低价风暴”最直接的收益者应该就是读者。原本“找书难”的问题现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大量的低价适销书被摆上书架后,读者的选择多了很多,一些只适合于特定人群的图书也能找到了。价格也是一大得利。7折到9.5折的折扣打在定价几十元的图书上并不算很大,但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大部头的画册类的图书,这样的折扣却能产生实实在在的优惠。
对于丰富图书市场来说,“低价适销书工程”的作用不可忽视。按照浙江新华书店的许诺,本次参加“低价风暴”的图书和音像品的品种为1.5万个,总量达到1.4亿件,而这个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单就品种而言,据浙江新华书店的规划,近期低价书的规模是1-2万种,在年底将达到2万种,明年达到3-5万种。这些书摆上全省新华书店以后,对丰富浙江图书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低价适销书工程’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一次变革——出版流通市场价格的变革。”周立伟的这个判断,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