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6月3日讯(记者 梁国瑞 通讯员 厉宝仙) 2007年,浙江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330亿元,肉、蛋总产量分别达到175.88万吨和60.54万吨,农民年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357.65元……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畜牧业稳定发展,已经成为浙江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之一。
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农牧结合的良性机制,畜禽排泄物不能全部得到资源化利用,既导致了养殖污染的增加,又导致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在今天召开的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上称,这是当前发展畜牧业乃至整个高效生态农业的突出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突出问题?茅临生称,最主要的途径是推进农牧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近年来,浙江各地广泛探索,针对不同的种养方式、地貌特征,分别探索建立四种典型的农牧结合、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有机肥使用的模式:
就地结合、就地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是农牧结合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模式,可以实现养殖排泄物全部资源化利用。
具体做法是:养殖场的畜禽干粪堆积发酵后直接施用到周边农田园地;养殖污水经厌氧池发酵后,在农田果园地势高处建造储肥池储存,通过铺设管网或自流用于种植业。
桐庐万强农庄投入30万元建立养殖场污水储存和灌溉管道系统后,每头生猪增效20元,果园每年减少化肥成本近10万元,而且水果也增产20%,价格提高20%。
异地结合、综合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畜禽排泄物超过周边承载量的中大型规模养殖场和专业生产区。
具体做法:在异地配套相应承载利用能力的种职业基地,养殖场干粪通过发酵处理加工成有机肥,异地转运后施用到农田园地,养殖污水经过沼气工程处理,沼液通过槽罐车或管网设施异地转运到农田果园使用。
龙游县去年专门成立了雄德公司,承担大型规模养殖场沼气池的建造、沼气菌的植入、沼液汲取和沼渣清理等服务,“三沼”的综合利用,既解决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消纳问题,又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分散处理、集中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平原、丘陵地带的中小规模散养密集地区,在一时还不能调整布局的情况下,采取分散处理、收集利用的办法。
具体做法:对养殖场畜禽粪尿污水干湿分离后,采用专人专车上门收集,集中发酵处理后制成有机肥出售,散养户每户或联户建立沼气池,沼气用于取暖和炊事,沼液、沼渣作肥料还田。
嘉兴南湖区生猪饲养量接近200万头,到2007年底,已建立畜肥收集处理中心25个。2007年,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建中低产田7100亩,促进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作用十分明显。
区域配套、循环共生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资金、技术实力比较雄厚大型养殖场。
具体做法:配套一定面积的综合性农、林、渔业生产区域,通过生物工程处理方式,将畜禽粪便分别转化成生物蛋白、有机肥料、沼气能源等,配套用于周边的种养殖业和用作农户燃气,实现局部区域内资源循环、生态平衡。
余杭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这种模式后,园区实现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赢”:产业蚯蚓活体156吨(10元/公斤),猪粪有机肥975吨(450元/吨),直接经济效益200万元;污水处理沼液用作农肥,节约化肥成本2.5万元,有效实现了猪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明显改善了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