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像磁石年轻人争当先进
村里有这样一位老党员,每天风风火火地在村里监督环境卫生。年过七旬的陈顺炎从党支部认领了“党员环境监督岗”。
老人说,家大门上挂有“共产党员户”的牌子。“这是一面镜子。人可以老,为大伙儿服务的心不能老。”
村支部的重大决策,都有要先通过党员大会表决,只有在全体党员统一认识后,才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表决。 |
谢家路村的老党员有一副热心肠,他们忙前忙后的身影,总能及时出现在村民需要的地方。
党员魏安祥所在的第4党支部成立了“老娘舅组”、“农忙季节帮困组”、“青少年关爱组”等5个“实干小组”。
魏安祥曾是谢家路合村前的村支部书记,卸任后依旧热心村务、关心邻里。现在,魏安祥成了“老娘舅”,得知谁家闹了矛盾,他总会不请自来,劝导村民“家和万事兴”。困难户缺少劳动力,雪白的棉花将遭遇第二天的大雨,魏安祥他们又出动了,从6点多忙到中午,收摘了300多斤……老党员帮困解难的故事还有很多。
老党员就像一块磁石,对年轻党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导。在谢家路村第1党支部还有一个“约定”,年轻党员要与困难党员结对,虚心向老党员请教,促进党内帮困。另外,一年一度的和谐年夜饭,党员们在祝福声中增进了情感。
这一年,党员是否发挥了带头作用,是由党员群众说了算。这项“党员评议制”促成了一名党员从末位党员到优秀党员的转变。
年轻党员周志荣原本在邻村工作,少有时间参加党支部活动,与其他人日渐疏远。一个雨夜,村干部阮银土、沈国生冒大雨赶到周志荣家,分析他为何连续两年排在“末位”。
那天夜里,周志荣翻来覆去睡不着,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他回想起入党宣誓的场景,党员必须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不久,周志荣主动更换了工作,积极参加党员活动。疏通沟渠、爱心基金捐款,他也慷慨解囊。接下去的3年,他被大伙儿推选为党员代表。
“奉献”、“互助”、“协作”精神从老党员身上传递。这下,还传到外来务工者心中。
9年前,王敏夫妻从安徽阜阳来到余姚,又慕名到了谢家路村。刚开始在榨菜加工厂工作,后来在厂里支持下做起了榨菜香料生意。创业初,夫妻两得到了村干部的热心帮助,顺利找到了市场摊位,生意越做越红火。
“在谢家路有一种温暖。我感受到了,希望更多和我一样的外乡人也能感受到。”有老乡来到谢家路村,王敏总是热情招待,整理房间让他们休息,帮助他们办理暂住证、找出租房、联系招工企业。
现在,不仅安徽老乡前来求助,其他省市的务工者也找到了王敏。王敏便主动向村综治办提出申请,在她家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宣教点,自己担任老师,为外来务工者讲解法律法规和务工小常识,帮忙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